張憲帥 李振華
【摘要】膝骨性關節炎是臨床骨科常見病,以中老年居多,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并且病程纏綿、遷延不愈,祖國醫學認為其病位在肝腎、肝虛無以養筋、腎虛無以養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為該病之本,加之風寒濕邪所侵,久病入絡氣血不通,日久蘊結而形成痰淤膠結痹阻經脈,不通則痛。病性為本虛標實,病機為肝腎虧虛、痰淤痹阻。其基本治法為補腎祛瘀應貫穿整個疾病治療的始終。
【關鍵詞】膝骨性關節炎;中醫治法;補腎祛瘀
【中圖分類號】R2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2..02
膝骨關節炎是以膝軟骨進行性破壞,伴隨骨質增生反應的一種退行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大、僵硬、屈伸不利、活動受限及活動時有摩擦聲響等。廖德發[1]調查發現中老年40歲以上的患病率為10%~17%,60歲以上達50%,而在75歲以上則高達80% 可見發病率之高,有一定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學將膝骨性關節炎歸為“痹證”“骨痹”等范疇。目前西醫采取對癥治療以及人工關節置換術等,均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醫藥在治療該病有著豐富的經驗,其用補腎祛瘀法辨治療效確切,茲探析如下。
1 病因病機機闡釋
1.1 肝腎虧虛為發病之本
中醫藏象學說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一方面腎精充足,骨骼得以滋養才能強勁有力。另一方面腎陽作為一身陽氣之根本,具有溫煦和推動骨骼生長發育的作用。精充陽煦則骨質發育旺盛,堅固有力,耐久立而強勞作。若腎虛髓不能充養,則不能久立,行走不穩當,經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因膝骨性關節炎多累及筋骨關節,肝腎存在的密切關系,肝腎乙癸同源,其陰精互滋互生,腎虛肝亦虛,肝藏血主筋,筋依賴于肝血的滋養,肝藏陰血充盈才能淫氣于筋使筋脈勁強,諸筋才能約束和協調肢體骨骼關節運動。即束骨而利關節。反之則肢體屈伸不利,筋縮不屈,不耐疲勞。經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將僂俯,筋將憊矣”。膝骨性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因其“腎臟衰,形體皆極”而出現退行性改變,其病位在肝腎,若肝腎虧虛,肝虛無以養筋,腎虛無以養骨,則筋痿攣縮、骨軟無力。由此可識,肝腎虧虛是本病重要發病基礎。
1.2 痰瘀阻滯是該病發病的重要病因病機
《臨證指南醫案·諸痛》指出:“久痛必入絡,氣血不行”,一方面膝骨性關節炎是退行性病變,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經云“年四十,陰氣自半”,患者年老體衰,氣血不足,推動無力,瘀血內生,且本病病程多久, 每易夾瘀,“不通則痛”。另一方面多因跌撲損傷以及長時間超負荷運動等因素有關。外傷導致導致筋骨損傷,氣血逆亂,血不循行常道而逸于脈外,有形之邪痹阻經脈,實則為通。《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寒濕流注骨骼關節,化為粘痰,再加之腎陽虧虛無以化水,內外合邪,發而為病。清代醫家林佩琴在《類證治裁·痹證論治》云:“痹久必有痰濕敗血淤滯經絡”,在該病程中,痰瘀互生互化,膠著為患,腎陽不足,陽氣推動無力,氣血凝滯不通,病程遷延,成為久痼難愈之疾。痰淤一旦形成,痹阻關節、筋骨,通常現為膝關節刺痛、夜間痛甚,久則每致關節腫脹、變形,使本病逐漸加重,纏綿難愈。痰濁瘀血既是本病之病理產物,又是致病之誘因,且貫穿于整個病程始終。
2 補腎祛瘀是該病重要治法
經云“審查病機,各司其屬”,辯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而病機是確定治法的依據。本病的病機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本、痰淤凝滯為標。故治法為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祛痰通絡,邪去則正安。
2.1 滋補肝腎以治其本
明代醫家張景岳認為“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利,則寒那隨去”,其治痹之法強調真陰為本,溫腎扶陽、填補精血以及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其善用熟地黃以滋補腎陰,用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滋陰填髓,用附子、淫羊藿、巴戟天等溫補命門之火。劉鐘華[2]指出天池傷科劉柏齡教授運用“腎主骨”“腎骨”“腎骨髓,骨髓灌裝“腎或骨療法”理論創立“骨質增生丸”療效顯著.郭婕等[3]通過補腎中藥對關節軟骨保護作用機制的研究,認為補腎中藥治療骨關節炎主要通過減輕損傷、延緩退變及促進軟骨分化和修復兩方面起作用。
2.2 祛瘀化痰以治其標
《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痹者,風寒濕三氣留滯于內,以致濕痰、濁血流注凝澀而得之。清代醫家王清任以瘀血立論,創立身痛逐瘀湯治療瘀血痹阻之痹癥。葉天士對痹久不愈之痹癥重用蟲類藥剔絡搜風、活血化瘀。因久病氣血皆傷,瘀血阻滯經絡,其化為敗瘀凝痰,非草木通經之品所能豈及,而蟲類藥因其蠕動之性,飛靈走竄,具有搜剔絡中瘀血之效,常用藥有蜈蚣、地龍、烏鞘蛇、土鱉蟲、全蝎、僵蠶等。朱丹溪因痰所致“痛風”常用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蒼術。
3 病案舉隅
李某,女,49歲,主訴:雙膝痛一年半。現病史:一年半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膝關節疼痛,行走困難,左側重,右側輕,膝眼自覺刺痛腫脹,夜間痛明顯,下肢發涼、無力。體格檢查:左膝屈伸不利,雙膝眼飽滿,活動明顯受限無明顯壓痛,麥氏征(+)。輔助檢查:MRI示雙膝關節存在、脛骨平臺增生改變、髕骨增生。脈診舌診:脈沉微、舌暗苔白。初步診斷:雙膝退行性骨關節炎。辯證:肝腎虧虛、瘀血痹阻。治療措施:溫補腎陽、活血化瘀、舒筋除痹。方藥:雞血藤30 g,雞矢藤20 g,絡石藤15 g,制附子15 g(先煎),肉桂10 g,淫羊藿30 g,巴戟天20 g,肉蓯蓉15 g,乳香15 g,沒藥15 g,丹參15 g,土鱉蟲10 g,牛膝15 g,豨薟草15 g,砂仁15 g,7劑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并囑其用藥渣熱敷患處。二診:服上方7劑后,雙膝關節疼痛、腫脹減輕,下肢涼、怕冷無力明顯緩解,但下蹲活動仍受限。繼以活血祛瘀上方加續斷20 g,補骨脂30 g,三棱15 g,莪術15 g,烏賊骨40 g(先煎),服14劑后,膝關節腫脹疼痛消失,行走已不受限制,囑其避其風寒,注意保暖,禁辛辣及寒涼食物。
按語:患者年四十陰氣自半,腎陰虧虛,腎陽不足以致下肢發涼,“肝者,罷極之本”,肝虛無以養筋,腎虛無以養骨而致下肢無力,晨起陽氣需要伸張,而自身陽氣不足導致晨僵,脈沉微等顯示一派虛寒之象,故用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等溫補腎陽增補命門之火。患者膝關節刺痛腫脹,夜間痛明顯,再看舌象,一派血瘀之征象,故用土鱉蟲、丹參以活血祛瘀,乳香沒藥以止痛,并且久病入絡用藤類藥物散結通絡,一診效果顯著,二診思路不變繼以補其肝腎、去其血瘀,重用烏賊骨以活血散瘀,邪去正自安。該患者本虛標實,整個治療過程以補肝腎、溫補命門之火為本,活血化瘀為標,攻補兼施、諸藥合用,藥到病除。
參考文獻
[1] 廖德發.我國骨性關節炎流行病學調查現狀[J].微創醫學,2017,12(04):521-524.
[2] 劉鐘華,趙文海,劉柏齡.劉柏齡教授治療退行性骨關節病變經驗總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S2):76-77.
[3] 郭 婕,張前德.補腎中藥對關節軟骨的保護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12):2515-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