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江凌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民族文化、人文情懷的智慧之源”。本文從曹娥江流域孝文化與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角度入手,挖掘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的新時代價值內涵,積極探究實踐路徑,創新孝文化教育體系,強化文化自信教育,為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
關鍵詞:曹娥江流域孝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價值內涵;實踐路徑
2020年1月,中國爆發了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在此過程中,具備較強健康意識和健康知識的高校學生,在家庭、社區防疫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積極地宣傳防疫知識,勸阻家人遠離聚會,引導家人采取正確進行家庭隔離。在這一具有廣泛而又有深刻影響力的社會事件中,當代高校學生在思想認知和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有了全面的體現,這也引發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深刻思考——如何才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奉獻意識。
孝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與命脈[1],其中積淀了中華民族深厚的道德文明精華。孝文化重視家庭倫理,強調代際和諧,為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建構了安寧穩定的精神家園。曹娥江流域孝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仁孝文化分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推動作用。數千年來,該區域孝風延綿,涌現了無數孝行感人的人物,孝女曹娥的故事便源于此地,并成為激勵人們傳承孝文化的源動力。
本文就是基于對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的深度理解,綜合當代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實際情況,指導高校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有效踐行孝文化的精神內核,從而進一步增強高校學生群體對于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國家責任和民族責任的認知水平,促成其思想認知的全面發展。
一、高校大學生孝文化教育缺失的現狀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他們朝氣蓬勃,才華洋溢,但在孝德教育上還是存在一些孝德觀念淡薄,孝道實踐不足乃至家庭倫理失范的現象。
(一)感恩意識匱乏
當今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長們的精心呵護下長大,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父母長輩們對他們的關愛使他們習慣了一味地索求,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的付出則漠然視之。他們不感恩,不懂回報,不知為他人著想,不會換位思考。根據本人在全院五個系800人展開的孝文化教育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6.23%的同學每隔一周給父母打一次電話,沒事就不聯系和不聯系父母的同學也不少,占10.67%;在問及是否記得父母生日時,20.5%的同學表示不記得;12.3%的同學在父母生病時未陪伴照顧;21.7%的同學表示很少和自己的父母進行情感溝通,而且還有7.6%的同學在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出言不遜。更有甚者,當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無端要求時,惡語相向,甚至走向極端,出現“殺父弒母”案件。
(二)生命意識淡薄
孔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1]只有身體健康,才可以孝敬父母,才可以去履行孝敬父母的義務。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劇增,大學生在學業、戀愛、就業方面的壓力增大,加上很多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臨壓力時自己排解不了,很多選擇逃避,沉迷游戲,荒廢學業,自暴自棄,甚至自殺或殺人,這些現象逐年上升趨勢。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為68起,48人死亡;到了2005年,內地大學生自殺人數到達了116人。大學生自殺對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和沖擊,這尤其應當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三)以自我為中心傾向明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市場競爭的加劇,作為個體的人的價值越來越被重視,一部分大學生注重和強調對自我需要和利益的尊重,追求自身價值,不重視個人對社會、對他人應盡的責任。重視自我自由、獨立,輕視社會制約,以自我為中心傾向明顯。在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相沖突時,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集體主義意識淡漠[2]。同時,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使不少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日益功利化的趨向,他們注重個人利益,忽視集體。
繼承和弘揚傳統孝文化精神,結合時代特征,讓當今大學生真正認識到何謂“孝”,為何要孝敬父母,以及如何才算敬孝,得確是一項不可忽視的事情。當今大學生需要孝文化的滋養,孝文化建設必不可少。
二、曹娥江流域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內涵
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最重要的道德準則之一,是人們從維系家庭關系到融入社會的行為規范[3]。曹娥江流域是一個崇尚孝道,有著悠久孝文化傳統的地方。“事親至孝”的虞舜,恪盡孝道,名列“二十四孝”男孝之首;“孝感動天”的曹娥,被歷代封為孝烈,名列“二十四孝”女孝之首[4];現代孝子輩出,有省吃儉用,克勤克儉,為家鄉捐資助學1500余萬元,建立21所學校的旅港鄉賢張杰;有年愈古稀,依然為中國申奧奔波各國,最終成功申奧的體育外交家何振梁等等。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注重發揮孝文化的德育功能,從仁孝、感恩和自信三個方面挖掘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的新時代價值意蘊,推動傳統孝文化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相融合,把大學生培養成敬愛父母,感恩他人,熱愛祖國,勇擔責任,樂于奉獻的有志青年。
(一)仁孝
曹娥江流域孝文化是中華民族仁孝文化的典型代表,無論是舜帝在仁孝方面的的典型事跡,還是孝女曹娥的感人事跡,都在向世人展示著一種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仁孝文化。在這一歷史造就的人文語境之下,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積極吸收具有中華特色的仁孝文化內核,使之與當代家庭倫理、家庭關系和家庭教育等進行融合,依托高校思政教育的多樣性,使曹娥江流域孝文化可以在學生群體中生根發芽。
(二)感恩
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仁孝文化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曹娥江流域孝文化中愚忠愚孝的成分逐漸被消除,反而被更具理性的感恩精神替代。在曹娥江流域的社會調查中也可以發現,當代人更重視感恩教育,希望人們能夠以感恩的態度,來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源于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的感恩文化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表達感恩,能夠將對家人的仁與孝延展到對幫助過自己的老師,同學的感恩乃至奉獻社會。
(三)自信
曹娥江流域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其社會影響力、表現力和傳播力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在綜合孝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當注重傳統文化自信的樹立,讓學生能夠以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為藍本,進行更深度的文化反思和文化自省,讓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的深刻內涵,得以有效體現在學生的言行之中,并主動輸出到更為廣闊的范圍中去,讓曹娥江流域孝文化成為促成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動力來源。
三、曹娥江流域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具體實踐路徑
孝文化所承載的傳統歷史、傳統事跡和傳統精神,對于教育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孝德孝行、培育崇高品質、自覺艱苦奮斗都是鮮活而生動的教材。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我們要注重對傳統孝文化內涵的時代解讀,增強傳統孝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影響力,探索形式豐富、運用有效的實踐路徑。
(一)家風傳承路徑
家風奠定人們的道德人格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觀體現,是聯接個人、家庭、國家的紐帶。曹娥江流域孝文化是傳統家庭孝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區域內的家庭倫理、家庭教育、家庭觀念等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學校要注重區域良好家風的傳承,鼓勵學生誦讀區域內的經典孝德故事、組織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觀孝德紀念館、在校園開設曹娥江孝文化大講堂等多種方式,促使大學生深度感知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的特質和精髓,培養大學生學習優秀孝文化的興趣和熱情,增強文化自信。
此外,我們還可以開展“十大孝子”評比活動,評選出師生中的孝子孝女,為學生起到一個模范帶頭的作用,通過這種良好家風教育活動的踐行,來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認知水平,真正將曹娥江流域孝文化回歸到現代家庭之中。
(二)融入思政課堂路徑
課堂教學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要增加孝文化知識的內容,重點講述傳統孝文化知識的價值內涵,并引申至孝文化的當代社會價值、教育價值[5]。
2020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中國爆發,確診病人的數據不斷攀升,死亡病例也不斷增加,人們深刻感受到生命教育的可貴。因此,根據這一新時代特征,我們的高校思政教育課堂中就需要及時地增添孝文化的生命教育。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培養,首先應強調珍愛生命價值,呵護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愛惜自己是前提,只有將自己首先保護好,不嬌縱,不逞兇,不違法,才能去履行孝敬父母的義務,并進而為社會作貢獻提供前提。
(三)社會實踐路徑
社會實踐路徑,主要是指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進行社區服務活動,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途徑。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這一核心路徑的實際作用較為突出。思政教育應當注重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進入到社會生活中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還可以要求學生一學期至少做12-14課時的公益,作為評獎學金與評優的必備條件,同時也要對老師進行公益的考核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這樣教育者道德訓誡的話語,學生才會接受并模仿。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師生們可以深切感知社會民眾所反饋的正信息和正能量,進而對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產生更直觀的思想認知和思想體驗。
(四)新媒體傳播路徑
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手機、電腦等互聯網終端,因此,在曹娥江流域孝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對有關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的內容和信息進行整合創作,傳遞孝文化。比如通過微信、微博、QQ等多種形式的傳播平臺,開設孝文化專欄,傳播傳統文化精華;設置貼近生活的討論話題,引導大學生自覺思考和實踐孝文化[6];還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課堂等大學生喜歡的表達形式來開展孝文化教育。
此外,高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也應當積極參與到這一社會化傳播的工作中來,形成高效的傳播陣地,主動輸出有關曹娥江流域孝文化的優質內容,從而肩負起推動孝文化發展,優化社會環境的發展使命,讓學生在傳播過程中獲得更真切的孝文化感知和孝文化體驗。
曹娥江流域孝文化是中國傳統孝文化的重要分支,它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踐行,已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我們要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對它賦予新的內涵,弘揚孝道,倡導孝行,把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幫助大學生摒棄自我中心主義,樹立大愛精神,學會孝敬父母,并由孝及悌,尊重師長,友愛同學,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易臣何,陳金龍.中國傳統孝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價值功能與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9(04):81.
[2]劉洋,李建寧. 論中國傳統孝文化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價值[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6):38-39.
[3]徐玉瓊.以孝廉文化涵養大學文化品格[J].學習月刊,2013(1):75.
[4]小田.論民眾觀念的日常存續—基于近代“曹娥文化”的擴展分析[J].歷史研究,2013(04):63-79.
[5]高琛.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6]劉潔. 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 教育現代化,2019(22):24.
基金項目:紹興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 2020 年度重點課題“曹娥江流域孝文化在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內涵和實踐路徑研究”(135S024)。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浙江 紹興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