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艷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學校教育中來。數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它獨特的風格,承擔著德育的任務。如何抓住數學學科的特點,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時機,運用恰當的方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將時事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在2020年上學期的開學第一課,筆者問學生:抗疫期間有哪些人和事感動了你?學生一:84歲仍帶隊出征的鐘南山院士;每天睡3個小時與死神賽跑的李蘭娟院士。學生二:身患絕癥仍堅守一線的張定宇院長。學生三: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12天建成雷神山醫院。學生四:面對口罩、防護服等物資的貧乏,企業家、海外華僑、老百姓等紛紛捐款捐物……
通過疫情讓學生明白,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抗擊新冠病毒需要科學理性,更需要全球合作;和平年代也要居安思危,才能不懼天災人禍;只有祖國強大了,才能維護國家主權,才能國泰民安……同時讓學生明白,學習不僅僅是權利,更是義務和責任,祖國美好的未來需要他們去守護和創造。
第二、挖掘數學教材內容背后的故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數學教材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在教學中適時地、自然地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字母表示數》的動腦筋內容:袁隆平院士研究的雜交水稻“Y兩優2號”平均畝產926.6公斤,那么a畝水稻的總產量是多少?我們知道大部分學生喜歡追歌星和明星,但筆者希望有更多的學生心中的偶像是為我國的社會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因此,老師們應該引導他們去了解科學家們背后的故事、成就和人格魅力。筆者用視頻和PPT展示了如下內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53年業于西南農學院,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1960年,中國發生了罕見的自然災害,大饑荒奪去數千萬人的生命。袁隆平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饑餓威脅,從事水稻雜交試驗,90歲的他還在田間忙著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袁隆平終于實現了“農民不再挨餓”的夢想。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還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學生們看了這些資料,了解到袁隆平是一個始終把國家和人民的需求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無私奉獻的人。這樣挖掘書本素材里隱含的德育教育比直白的德育說教有效多了,讓袁隆平院士成為學生的人生榜樣,以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為己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文化”。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新課程改革后的教材已將數學文化滲透在各部分內容中。通過了解教材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誕生過程,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家們嚴謹務實、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例如,筆者在教七年級上冊數學與文化——“我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這一內容時,筆者先播放視頻,學生認真聽完后回答問題:為什么產生負數?最先產生負數的是哪個國家?印度什么時候產生負數?歐洲什么時候產生負數?為什么歐洲開始不承認負數?經歷了多少年才穩固了負數的地位?從負數的發現到肯定,你有什么收獲?這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了解了負數的發展史,數學和社會發展的關系,科學家為了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和為人類文明、社會進步作出的卓越貢獻。學生追尋數學的發展史,了解數學概念的產生、發展過程和數學定理的提出過程,是數學學科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體會了數學價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素養。同時培養學生求真、說理、批判、質疑等理性思維的習慣和鍥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學習情況,有意識有目的地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