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碩
摘 要:人類具有認知局限性,所以往往基于自身的體驗,用相對簡潔的語言符號表征一個概念最具突顯性的某個方面或某個特征,以此為事物命名。概念轉喻機制在疾病命名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概念轉喻機制作用下,疾病命名遵循體驗原則、突顯原則和認知經濟性原則。由于疾病命名的特殊性,在追求準確性的同時,也要避免污名化和誤導。
關鍵詞:概念轉喻;疾病命名;命名原則
一、概念轉喻理論與命名
命名既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語言學問題。萬事萬物的出現都伴隨著命名。古今中外,人們對于命名有各種不同的觀點。
中國古代的命名觀在諸子百家的“名實之爭”中有所體現。如《論語·子路》中提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老子《道德經》中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墨家的思想則是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針鋒相對的,他們認為“名”來自于人的實踐,“名”要與“實”相符合。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認為在“實”和“名”的關系中,“實”是第一性的,“名”必須符合實際。[1]。西方語言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指稱論”,也就是“命名說”。所謂指稱論,就是將語義與所指對象聯系起來[2]。在指稱論陣營中,又主要有羅素的“摹狀論”和克里普克的“歷史因果論”。
認知語言學出現之后,概念轉喻這一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為命名提供了新的思路。認知語言學承認人類的認知局限性,認為人類會在體驗的基礎上傾向于經濟而又省力地對于突顯出來的部分進行表征,用一種事物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方面或某一特征對整個事物進行命名。正如萬事萬物的命名一樣,疾病的命名既有表層的語言編碼問題,也涉及深層的認知機制。本文嘗試用認知語言學的概念轉喻理論來闡釋疾病命名表象之下所隱藏的轉喻機制,并且分析概念轉喻機制下疾病命名的原則。
認知語言學認為意義來源于人的身體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互動產生感知體驗,逐步形成概念,概念再轉化為語言意義,最后則是語言編碼。在整個概念化過程中,有一些認知機制在起作用,而轉喻就是一種認知機制,也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傳統的修辭學認為轉喻(借代)是一種修辭手段,只存在于語言層面,就是用一種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另一種事物。而認知語言學則認為,轉喻是一種深層的認知機制和思維方式。轉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型中,一個概念實體為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通道的認知操作過程[3]。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轉喻的實例,例如:
(1)白宮不會接受控槍。
(2)他是坐三輪來的。
(3)我在網上買了一把王麻子。
例句(1)用“白宮”替代“美國政府”,屬于地點替代機構名稱的轉喻。例句(2)用“三輪”替代“三個輪子的車”,屬于部分替代整體的轉喻。例句(3)用“王麻子”替代一種菜刀,屬于人名替代產品的轉喻。從語用功能的角度來看,轉喻主要有三種類型:指稱轉喻、謂詞轉喻和言外轉喻。命名問題涉及的主要是指稱轉喻。
二、概念轉喻機制作用下的疾病命名分類
疾病的命名要符合人類認知規律,同時最大限度體現出疾病的特點,在準確性和語言經濟性之間找到平衡。在轉喻機制的作用下,存在一些具體的疾病命名類型。筆者將疾病命名大體分為以下幾類基本模式:
(一)身體部位(器官)+癥狀:最常見的疾病命名方式是身體的某個部位或器官加上諸如“病、癥、炎、痛、瘡、癬、腫、骨折、損傷、衰竭、結石、梗阻、肥大、硬化、增生、閉鎖”等癥候類修飾詞。例如:心臟病、肺炎、腰腿痛、腎衰竭、膽結石、肝硬化等等。這一類疾病的命名機制是用“身體部位或器官與疾病感受或特征”相結合組成的名詞詞組命名疾病,屬于疾病特征替代疾病的轉喻。
(二)修飾詞+身體部位(器官)+癥狀:本類屬于第一種類型的下位范疇。這種名詞性或形容詞性修飾詞多數放置在身體部位(器官)之前。例如:急性腸胃炎、先天性膽道閉鎖、神經性皮炎等等。這一類疾病的命名機制與第一類基本相同,是在第一類基礎上的具體化,屬于疾病特征替代疾病的轉喻。
(三)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還有一部分疾病以人名或地名命名。例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雷諾綜合征、克山病等等。這類疾病的命名機制是用發現這種疾病的人或第一個患這種病的人的名字來命名,抑或是用這種疾病第一次被發現的地點來命名。這一類屬于專有名詞替代疾病,是典型的轉喻。
(四)外來語音譯或直譯:有一些疾病的命名來源于外來語的音譯或直譯,如艾滋病、登革熱、猩紅熱等。這類疾病多為從國外傳入的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疾病本身的特征或病人的癥狀比較復雜,很難準確描述,所以采用音譯或者直譯的方式,屬于用外來語詞匯替代疾病的轉喻。
(五)對癥狀的描述:還有一些針對疾病癥狀描述的命名,如肥胖癥、癲癇、百日咳等。這類疾病命名多數并不包含身體部位或器官,它們只是對疾病癥狀的簡單描述,屬于用癥狀替代疾病的轉喻。
三、概念轉喻機制作用下的疾病命名原則
同其它事物的命名一樣,人類對于疾病的命名基于人類基本的認知規律,命名本身是概念結構在語言層面的體現。疾病經過命名后不斷被使用,逐漸固化下來。疾病的命名要符合一些基本的認知原則,如轉喻機制作用下的體驗原則、突顯原則和認知經濟性原則等。
(一)體驗原則
體驗是人類認知的起點。體驗觀是認知語言學眾多理論的基礎。一個事物從出現到用語言符號進行命名,是“體驗”的過程。在轉喻機制下,人類對事物進行命名,需要遵循體驗原則。
上文提到的各種癥狀,例如,“梗阻”是“阻塞、不暢通”的意思;“閉鎖”指“嚴密的合攏”;“硬化”是“變得堅硬”的意思;“結石”是人體或動物體內的器官腔中形成的固體塊狀物。而狹窄、肥大、增生等癥候名稱則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人類的體驗。這種體驗基于人的身體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所產生的感知,再此基礎之上逐漸抽象形成概念,而概念正是語言意義的基礎,也就是命名的基礎。轉喻機制作為認知加工和心理操作手段,將人體的體驗轉化為概念并與語言層面聯系起來,實現在語言層面的命名。所以,萬事萬物的命名都是基于體驗的。
在體驗原則的作用下,人們往往傾向于用具體的事物替代抽象的事物,以此進行命名。比如上文提到的用人名、地名、癥狀描述來替代疾病的轉喻模式。這類具體事物是與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概念。如“克山病”是一種地方性心肌病,由于癥狀比較復雜,所以它的名稱很難用一個簡潔而又準確的名詞詞組進行表達。而采用疾病被發現的地點來命名,則體現了人類傾向于用具體的事物替代抽象事物的認知特點。但這種命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可能帶來污名化,對公眾產生誤導。
(二)突顯原則
從概念層面到語言層面,轉喻機制的作用還涉及到“突顯觀”。也就是說用一個名稱來命名一個事物時,概念中最突出最明顯的部分會顯露出來。事物顯著度的差異有一些基本規律,如有生命的比無生命的顯著,具休的比抽象的顯著等[4]。例如下邊的句子:
(4)大個明天會陪你去。
在例句(4)中,“大個”是這個人眾多特征中最明顯、最容易辨認的一個,所以用“大個”來命名這個人,屬于“部分”替代“整體”的轉喻,體現了認知突顯性。人的認知往往對于特點最鮮明、最容易記憶的事物更加注意,例如“肥仔富”、“光頭強”等昵稱的命名也體現出身體特征的突顯性。人類是具有認知局限性的,在面對復雜概念時,能加工的信息是有限的,人類更容易注意到那些相對明顯的、外顯的特征。
突顯原則是疾病命名的基本原則之一。用一個詞把一個新的名稱與之前出現過的名稱區分開,是人類的底層認知機制在起作用。比如上文疾病命名類型中的第二類,就是在突顯原則基礎上對于原有疾病名稱的細化分類。例如“肥厚型心肌病”突顯了“肥厚”,“急性腸胃炎”則突顯了“急性”,突出了和其它類型腸胃炎的區別。底層轉喻機制指引著人們對于一個事物最明顯、特點最鮮明的某個方面或特征進行語言編碼。
(三)認知經濟性原則
人們之所以用已經存在于生活中的詞匯來表達新意,涉及到認知經濟性原則。認知經濟性導致語言經濟性。語言經濟性原則在語音層面、語義層面和語法層面均有體現。語音方面的連讀、省音,語義方面的縮略、舊詞新義,語法方面的省略主語等現象都是經濟性的體現。例如,很多人有給小孩子起乳名的習慣,如“樂樂”、“歡歡”、“苗苗”等昵稱。用簡單、容易記憶的詞匯對人進行命名,本身就體現了語言的經濟性。在語言經濟性的背后,則是追求高效、省力的人類認知經濟性原則在起作用。
從語言的角度來說,出現一個新的概念就用新的詞匯來表征顯然是不現實的,人類認知世界的簡便方法之一是賦予已有詞匯以新的意
義[5]。“艾滋病”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時,面對它的英文名稱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官方最終選擇了“音譯”的方式,將AIDS翻譯成“艾滋病”,而沒有采用“對譯”的方法將其翻譯成“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這正是認知經濟性原則的體現。
四、疾病命名的特殊性
疾病的命名帶有人為因素和主觀色彩,容易帶來污名化,也可能對人產生誤導,其中尤以傳染病的命名問題最為嚴重。面對這種情況,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會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發布了《世界衛生組織命名新型人類傳染病的最佳實踐》。這份指南規定了一些傳染病命名的基本原則,如在命名中不出現地名和人名,不使用物種或由不同性別、宗教信仰和文化認同所定義的人類群體,也不能出現容易引起恐慌的字眼[6]。
比如在“艾滋病”的中文譯名中,“艾”不應寫成“愛”,因為后者會造成一定的誤導。眾所周知,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如果在翻譯時使用“愛”字,可能會對普通民眾產生誤導,誤以為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只有性傳播。所以疾病的命名需要在準確傳達疾病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避免污名化和誤導。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疾病命名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如同對其它事物的命名一樣,疾病命名的背后是人類的轉喻認知機制在起作用。人類尋求用準確、簡單、突顯的方式命名疾病。命名的實現要遵循體驗原則、突顯原則和認知經濟性原則。同時,疾病的命名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人為糾正一些可能帶來污名化和誤導的命名。
[參考文獻]
[1]牛汝辰,程 錦,鄧國臣.中華命名觀視野下的政區命名對策研究[J].測繪科學,2014,(12).
[2]王寅.指稱論新觀:命名轉喻論—從摹狀論、因果論到轉喻論[J].外語教學,2012,(6).
[3]黃曙光.轉喻認知運作機制中的概念突顯[J].當代外語研究,2014,(9).
[4]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
[5]王馥芳.認知語言學反思性批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6]斯揚.“西班牙流感”與疾病的命名[N].文匯報,2017,(6).
(作者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