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泊
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社會思潮,對新時代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觀的培養造成重大影響和沖擊。為了讓新時代更好地走近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增強青少年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必須拿出有力的武器對其以旗幟鮮明的批駁與反擊。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優勢和應用價值,是反歷史虛無主義的“法寶”和利器。
關鍵詞: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防御;歷史虛無主義;價值
1地域特色文化在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方面的價值優勢
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是指存在于一定地理范圍內的人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獨具地方特色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總和。它包含物化形態的文化資源和非物化形態的精神文化資源。物質資源是非物質資源的支撐載體,而非物質資源又是物質資源的重要內核,二者共同構成了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的有機整體。[1]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是當地民眾的集體記憶、是歷史的活化石。
歷史是由鮮活生動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組成的,全國各地、市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烈士陵園等地域特色文化資源,保存有大量珍貴實物、照片、文獻和反映當時場景的雕塑作品等,為青少年提供了了解過去,回望歷史的機會,能夠讓他們從中感受到真實的歷史,幫助他們走近歷史,感悟歷史,激發愛國熱情,提高思想政治覺悟,自覺抵制和防范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是反歷史虛無虛無主義的鐵證,是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重要軟實力支撐,是粉碎歷史虛無主義謊言的強大事實證明。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幫助幫助廣大青少年構筑歷史記憶,讓青少年能“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2],自覺筑起抵制錯誤歷史觀的高壩。
2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危害性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是對歷史本質、規律等持疑惑、否定的態度,對歷史真實與歷史人物隨意解釋、拼接剪裁的一種歷史觀。主要表現為否定人類歷史遺產、否定民族文化等特點。歷史虛無主義違背了歷史事實,遮蔽了歷史本質[3],是一種消極、錯誤、反動的政治思潮,它包裹著“幽蔽的面紗”,消解新時代大學生的歷史認知,造成他們歷史觀、政治觀和價值觀的混亂,造成嚴重的危害。
2.1歷史虛無主義在史學領域里的危害
歷史的客觀存在性是不以當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需要人們去正確探索和認知。然而,歷史虛無主義卻故意歪曲歷史事實,隨心所欲地虛構、裁剪歷史,隨意假設歷史。在歷史領域里,歷史虛無主義主要表現為:一是對古代史的虛無,主要虛無五千年中華文明。[4]歷史虛無主義提出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觀點,兩本談論三星堆文化的書,是虛無中國古代史的典型標本[5],以此來虛無中國古代歷史和中國文明的起源。[6]還有20世紀80年代喧囂一時的“河殤”也有類似傾向。二是對中國近代史的虛無。首先,虛無中國近代史的主題和主線。眾所周知,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來臨。歷史虛無主義提出了所謂“侵略有功”,認為沒有必要進行反侵略戰爭,以支流掩蓋主線,認為“一百年來的中國近代史其實是一場現代化史”;再次,就是否定革命、頌揚改良,認為革命是“破壞性力量”,另一方面卻對資本主義的改良贊不絕口;還有,就是對近代一些人物進行翻案和重評,他們對林則徐、譚嗣同、孫中山、毛澤東等進行貶損和否定;把慈禧、琦善、袁世凱、汪精衛等人物則極力加以美化和肯定,說成“悲劇英雄”。[7]這些歷史虛無主義者不顧歷史事實,憑自己的意愿去顛倒是非,妄圖去掩蓋事實史真相,歪曲客觀歷史進程,企圖遮蔽歷史事物的本質,以假象或謊言混淆是非,任意粉飾歷史,把歷史看作是可以隨意裝扮的“小姑娘”,造成歷史真相的混亂,以此來虛無青少年的歷史觀,以達到其不可告人政治目的,其實質上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8]但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是誰也改變不了的”[9],也虛無不了。
2.2歷史虛無主義在政治領域里的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在政治領域理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否定新中國的歷史和否定中國共產黨。首先,虛無新中國的歷史,主要是虛無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正義性、合法性和合理性;進步性,否定改革開放前30年和改革開放后30年,這兩個歷史時期的內在聯系。再次,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否定甚至抹黑丑化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他們采用割裂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去研究歷史,對完整的歷史進程任意拆解、拼湊甚至惡意改變、虛無歷史事實,以此來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誤導青少年質疑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造成部分青少年政治觀的模糊。
2.3歷史虛無主義在文藝領域里的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根植于唯心史觀的社會思潮,已經廣泛滲透于同人們精神生活緊密相關的文藝領域。而滲透于文藝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無視客觀歷史規律、否定歷史事實,通過隨意對歷史進行更改和評判杜撰歷史故事,竭力夸大所講述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否定我們黨和事業,追求戲說歷史的“吸睛”效果。嚴重扭曲著人們的正確歷史認知,消解主流價值認同,具有極大危害性。歷史虛無主義內嵌于現代化和虛擬化相互交織的進程中,誘致青少年喪失追求理想的精神內力。而“價值是有效力的東西”[10],一旦個人精神生活空洞、心靈空虛,就會陷入價值觀的迷惘與錯亂。
3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
3.1堅定青少年的理想與信念
地域特色文化資源,以真實的地方情境為支撐,能為教育主、客體創設身臨其境的“現實感”與近在咫尺的“親和力”。歷史景點承載的那些歷史時期,那些英勇事件,那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向外傳達著其所在地域所獨有的文化底蘊與文化素養。正如習近平所說:“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11]
青少年在親身實踐體會活動中,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感受到我們先人的智慧與創造。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里承載的這些精神是鮮活教材和生動范例,青少年可以在生動的歷史事件中得到熏陶、啟迪與教育。用這些活靈活現的歷史傳承下來的崇高精神和堅定信念來感染青少年,幫助青少年獲得情感共鳴和認知體驗,產生改造自我的原動力。“只有當受教育者理解和感悟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在他們內心中產生了相應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12],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會不斷強化自身的精神動力,自覺地將愛家、愛黨、愛國之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追求,堅持四個自信和四個意識,構筑共屬一體的精神家園,鑄就新的道德身軀,自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是培育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陣地和寶貴資源,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
3.2激發青少年的愛國情懷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13]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積淀和記錄著古人智慧的勞動結晶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展現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無論是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蘊含著革命先烈犧牲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在那些時局動蕩、變化莫測的年代,那些每一位為中國革命而獻身的烈士就像黑暗中的一速光芒,為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民眾帶來希望之光。正是那些革命先烈不畏犧牲,浴血奮戰,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安定。烈士們為了我們的今天美好生活而奮戰沙場,血殷黃沙。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安康生活。人們或者去瞻仰革命先烈曾經戰斗過的舊址,或去參加博物館、紀念館,在實踐過程中,走近歷史,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在實踐中感受,在感受中積累,在積累中提升,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戰爭是殘酷的,它讓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親人分離,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所以我們更因該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在國家為難時刻,能挺身而出。地域特色文化資源中的紅色內涵是我們民族及其珍貴的財富是我們每個人可以不斷汲取的新鮮養分,同時也是我們生活在中國這個溫暖的國家懷抱里的力量,勇于挑戰,努力拼搏的精神食糧。使愛國主義情感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抵御特色文化資源不僅具有地域特征,同時也具有民族的特征,更有著一段時期一些歷史事件所獨有的內涵,力爭牢記習總書記的教誨:“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14]
3.3引領正確的社會思潮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呈現出大發展的新格局。但同時隨著對外交流和網絡信息的迅猛發展,社會思潮也呈現多元化發展局面,人們的道德觀念隨之發生劇烈變化,出現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因而青少年思想道道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在嚴峻的學業和就業壓力下,一些人很容易過分地去計較個人名利、追求個人利益,產生“重物質而輕精神”狀況,迷失的信仰,忘了初心,社會責任感淡化,容易受到其他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導致理想信念意識淡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優秀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對優秀人格的培養恰好可以對這些負面影響起到理想的引航作用,喚醒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他們正確的歷史觀,樹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這也是青少年思想道道教育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加強青少年以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待歷史,這是應對新時期環境變化的挑戰,也是青少年特點變化帶來的挑戰,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要,順應精神文明建設新階段的需要,也是滿足青少年精神新需求的需要。面臨不良社會思潮的入侵,我們必須加強引導青少年堅定政治立場和政治站位,理性分析歷史虛無主義思想背后所真正隱藏的價值觀本質,青少年正處于孕穗拔節時期,引導好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幫助他們在心靈深處種下真善美的
種子,培養青少從小就心懷祖國和人民的家國情懷,培養青少年樹牢“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在學習、生活中中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質與時代內涵,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占領意識形態陣地,并內化于我們每個一個大學生的心中。從而自覺批判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并以鐵的事實讓歷史虛無主義沒有立足之地。
小結
習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思想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和內核,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宣傳需跟上時代的發展,跟上歷史的發展,跟上歷史的步伐。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不僅提升了青少年自身的思想覺悟與愛國情懷,同時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近代發展的不易,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更加堅定了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決心。
[參考文獻]
[1]盧昌文,石紅春.地域特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與實現[J].高教論壇,2019(02):38-42.
[2]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65:13.
[3]徐玉明.歷史虛無主義理論基礎批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54-57.
[4]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評析[J].紅旗文稿,2009(9):12-13,16.
[5]王東平.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6]崔文華.河殤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76.
[7]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M],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35:122.
[8]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8.
[9]鄧小平年譜(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33.
[10]海德格爾·尼采[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31.
[11]習近平.調動干部和群眾積極性 保證教育實踐活動善做善成[N].人民日報,2013-07-13(1).
[12]李景山,張雪,王勤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體驗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5):81-83.
[1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14]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專項任務項目“新時代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等群體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JDSZ3014)。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北京 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