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璠

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是一個山區縣,縣內的趙家崇村天藍水清,風景秀麗。純凈的自然環境養育出一位滿懷教育熱忱的老師,他就是趙家崇小學的高永起。
地處丘陵地帶的趙家崇村,土地貧瘠,村民生活水平較低,“我1984年退伍回鄉的時候,學校里的桌椅板凳還是50年代的樣子”。一時的貧困或許會影響村民的生活水平,但無法阻擋他們努力實現心中的夢想,孩子就是父母的生命之火,是每個家庭最大的希望。21歲的高永起一退伍便收到村里小學的工作邀請,看著五六十個孩子渴望知識的稚嫩面龐,這位年輕的農村小伙兒并沒有考慮太多,便爽快地應承下來,這一答應就是36年。從朝氣蓬勃到白發染鬢,走過幾十個并不容易的春夏秋冬,高永起依然滿心歡喜:“培養家鄉的孩子,完成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夢想是我做老師最大的樂趣。”
舍不得這群可愛的孩子
“我們小學的成績一直不錯。”高永起說起孩子的成績來滿眼笑意,經過歲月洗禮的幾條眼尾紋隨之上揚,讓他看起來更加和藹可親。如今說起取得的成績已是云淡風輕,其實背后傾注了他大量心血。
退伍歸鄉時,高永起只有高中學歷,他深刻認識到,要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老師必須持續進步。從教之初,高永起便經常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1986年參加教師進修,1989年考入河北省寧晉縣師范學校脫產學習,1993年取得大專文憑。進入互聯網時代,他讓在外工作的兒子幫自己安上了電腦,接上了寬帶……為了學生的點滴進步,為了不負鄉親們的熱切期望,高永起不放過每一個休息日,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孩子們都挺愿意上我的課。”高永起靦腆地笑了笑。
隨著高永起教學能力的提升,他的工作也迎來了新的機遇。20世紀90年代初期,村里出現打工熱潮,幾個戰友勸高永起:“在村里的小學教課有什么前途,不如一起去城里闖一闖。”車水馬龍的城市與安靜偏僻的小山村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幾個年輕人能拒絕繁華都市的誘惑?“如果我不教課,學校還要找新老師,一方面是擔心學生會不習慣,從而影響成績,另一方面是不想辜負鄉親們對我的信任。”就這樣,高永起不僅拒絕了光鮮亮麗的城市生活,還將妻子拉進自己的隊伍,夫妻二人幾十年如一日,把學校作為第二個家,共同呵護“家”里的孩子們快樂成長。
“考慮到孩子太小,打掃教室的任務基本上都是我們自己完成。”每天清晨,夫妻二人總是早到校半個小時,迎著一縷金色的陽光,將教室內外打掃得干干凈凈,等待孩子們入校。每天傍晚,夫妻二人也很少按時回家,“有些留守兒童,爺爺奶奶沒辦法輔導功課,孩子作業能在學校完成的,盡量不讓他們往家里帶”。冬天山里寒風刺骨,前幾年學校還需要生爐子取暖,高永起心里惦記孩子,每天早早到校燒旺火爐,溫暖的爐火燃燒著高永起的青春,點亮了孩子們的幸福童年。夏天河水暴漲,村南有一條小河是一些孩子上學的必經之路,高永起擔心孩子過河危險,索性卷起褲腿,背孩子過河。直到2007年河上建起小橋,他才放心讓孩子自己過河,“那條小河也不寬,可是我不想讓孩子的鞋襪弄濕”。六載春秋,風雨無阻,他用身體給孩子搭建了渡河的橋。
高永起夫婦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但他們將一片真心完整地交付給學校里的孩子,給孩子營造干凈整潔的讀書環境,親切耐心地輔導孩子作業,冬天生爐子,夏天護過河,夫婦二人雖為老師,更像父母。
一個軍禮,兩身軍裝
如果用“大山里飛出金鳳凰”來形容山村里考出去的孩子,那趙家崇小學已經飛出去了400多只“金鳳凰”。在這些孩子中,還有30多位考上了研究生,這讓高永起十分欣慰。一次,在去縣城的大巴上,聽到有人輕聲呼喚“高老師”,并對他說,“三年級您教過我,今天我要去北京上研究生了”。高永起瞬間一股熱血涌上心頭,“第一次聽說自己教的孩子考上了研究生,真是打心底里高興,我是真為孩子驕傲”。
近40載的育人生涯中,高永起所有的驕傲都源于學生,所有的感動也源于學生。2018年農歷新年到來之際,高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他們是高永起的學生,這兩位學生一位上的軍醫大學,一位上的軍校,都與部隊有著不解之緣,了解到高永起做老師之前在部隊待過許多年,于是特意穿上軍裝到高永起家中拜年。兩個學生整整齊齊地站在高永起面前,端端正正地向他敬了一個軍禮。部隊情緣與師生恩情在這一瞬間交匯,高永起非常激動,千言萬語卻噎在喉間,只是不住地拍著他們:“真有出息啊!”三人的合影至今仍是高永起最珍視的照片。
你去照顧孩子吧,不用擔心我
家庭與事業如何兼顧?這是現代忙碌的職場人常掛在嘴邊又爭論不休的話題。早在30多年前,高永起便面臨這個問題了,夫妻二人雙雙投入教學工作,家里的農活怎么辦?父母怎么照顧?孩子怎么帶?由于鄉村教師的工作性質需要全天陪在學生身邊,高永起夫婦在農忙時都是搶假期的時間處理農活,若是在校期間,農活則需拜托家里的親戚幫忙。
“我的父親也是教師”,說起父親高永起眼里滿是興奮和自豪,“父親從小就告訴我,教師是一個光榮的職業”。2008年,高永起的父親生病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高永起的妹妹白天照顧父親,他自己則利用晚上的時間陪伴父親,父親年事已高,愛學生之心卻不減當年,對于兒子白天無法侍奉在側非常理解:“你去照顧孩子吧,不用擔心我。” 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時代在變,不變的是父子二人對教育的執著,在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里,熱愛與堅守就像無聲的誓言代代相傳。
高永起的兩個兒子都曾是他的學生,“不要覺得自己特殊”,高永起經常這樣教育他們。嚴父出才子,高永起的兩個兒子都順利升入大學,小兒子高越更是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第二軍醫大學。不過兒子的成績并不是讓高永起最開心的事情,反而是兒子畢業后申報了支援邊疆的項目,直接入職了新疆地區的醫院,讓他在心里默默認可。“你想這樣做,那你就去吧。”在兒子詢問他的意見時,他充分尊重兒子的意愿。轉眼,高越已經在新疆奮斗十年有余。父親扎根山村,為振興鄉村教育奮斗終生;兒子遠赴新疆,為祖國邊疆醫療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這個家庭中,幫助他人已經成為日常,自我奉獻已經成為傳統。這種無私的精神就像流動的清泉,澄澈甘甜,從父輩緩緩流淌至子輩,還將繼續影響他人。
成為孩子童年里值得懷念的老師
童年像一朵花骨朵兒,嬌艷稚嫩,需要被呵護,等待陽光雨露滋潤,然后才能盡情綻放。高永起就是趙家崇小學的園丁,細心呵護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他覺得孩子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在學校度過,一間寬敞且具有特色的教室承載著孩子童年的美好記憶。2015年,趙家崇小學擴建,新增建筑面積215平方米,2020年,學校安裝了“專遞課堂”設備,還增添了娛樂設施和體育教學器材。孩子的學習資源變多了,玩耍的場地變大了,高永起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如今的趙家崇小學寬敞整潔,教室明亮,室外花木繁盛,一片生機勃勃。
多年來潛心教育,高永起在當地頗有聲望。每年春節,高永起的家里總是十分熱鬧,已經長大的學生、受到過幫助的家長都來看望他,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吃飯,和和美美宛如一家人。高永起所教的班級多次獲得優秀班集體稱號,獲得家長和上級的認可,他本人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和縣鄉優秀教師。2013年,他被評為“邢臺最美教師”,2016年,他被評為“臨城十大教育新聞人物”。
36年時間是那么長,長到可以與幾千個孩子面對面交流;36年時間又是那么短,短到只在三尺講臺間便匆匆度過。“吃也清淡,穿也素雅,鑄愛為犁,耕耘一方凈土;生得平凡,過得清貧,春風化雨,潤得桃李芬芳”正是高永起的真實寫照。“希望孩子們有一個永遠忘不掉、值得懷念的童年,這個童年中有一位值得懷念的老師。”懷揣如斯憧憬,高永起將繼續在教育的沃野里守望著鄉村教育陣地,守望著對知識如饑似渴的孩子,守望著自己的教育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