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當楊夢云報出1997年的出生年份時,記者仍不免有些驚訝。雖為“同齡人”,但站在“90”的前端看更接近“00”的“后浪”,仿佛已隔了一個年代。
本以為這會是一場聆聽年輕人“吐槽”的隨性訪談,但楊夢云一開口就奠定了“嚴肅”的基調:“我講的可能比較偏正經一點兒,因為我是教思想政治的,就是這個風格。”一個多小時下來,楊夢云條分縷析、旁征博引、金句頻出,展示了一個思政老師扎實的理論素養和深邃的哲思洞見,讓人頓感“后生可畏”。
因為熱愛,所以選擇
楊夢云成為一名思政老師并非不得已,而是源自心向往之的熱愛。
楊夢云說,對于思想政治這門課的喜愛,在大學之前,大部分是因為她的高中思想政治老師。“當時我的思政課學得很好,思政老師讓我把自己的學習經驗進行了總結,在他教的所有教學班里,挨個分享了一遍。這讓我很難忘,也覺得挺鍛煉自己。”
老師的關注讓楊夢云在心中埋下了成為一名思政老師的種子。高考填報志愿時,楊夢云只報了思政教育這一個專業。“我報的是提前批,沒有錄取的話我就不干這一行了。”最終,楊夢云如愿被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錄取。
“思政這門學科最吸引我的是哲學,這部分很涵養人,帶給人的是智慧,甚至是在最黑暗的地方前進的力量。”楊夢云說,大學期間的學習,給予她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幫助她“點燃了崇高理想的火焰,種下了抵御沉淪的基因”。
畢業后,因為喜歡青島這座城市,楊夢云給青島的幾所學校投了簡歷,也收到了一些學校拋來的橄欖枝。最終,她選擇了青島市實驗高級中學。
23歲的楊夢云已有兩年教齡。她把一幫只比自己小五六歲的半大孩子從高一帶到了高三,收獲了很多初為人師的思考和感悟,也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的使命與歡欣。
“我思故我在”
楊夢云的微信個性簽名是“我思故我在”。問及平時的興趣愛好,楊夢云笑道:“說出來不像23歲應該干的事,我喜歡思考,喜歡冥想。”楊夢云愿意監考。因為監考的時候啥都干不了,一切都是安靜的,她可以沉浸在高效率的思考之中。
楊夢云將這次采訪視為“一個很好的輸出機會”,幫助自己梳理已往、深化已知。“在輸出的過程中有被聽,而且有被悅納的樂趣在,感覺很開心。”但同時,楊夢云很怕自己出現在“新教師”專欄里被學生看到,“因為本身‘新這個字就會給學生帶來一種原生的教學上的不信任感”。
楊夢云說,她帶了一年的一名學生,在高二選課走班時,選擇了跟自己的“師傅”——教研組長上課。“他說老師我也很喜歡你的課,你的課也有自己的風格,但是我覺得那位老師更加注重挖掘知識的底層邏輯,不光是講教材表面的東西。”面對這件事,楊夢云一方面感到失落,但是在處理時,她對那名學生說,支持他的選擇,并高興地看到他是對政治學科的熱愛,而不是對某個老師的熱愛。
另一方面,楊夢云也不斷反思自己。工作了一年后,楊夢云感到自己的輸入與輸出出現了不平衡。“在大學的時候,輸入非常多,輸出很少。但到了真正去輸出的時候,卻容易忽視了輸入這一方面。”楊夢云稱,知識是日新月異的,如果沒有持續學習、補充新知,老師的課就會越來越干癟,越來越枯燥,時間長了,也容易出現職業倦怠。于是,楊夢云申請了東北師范大學思政學科的教育專業,攻讀在職碩士研究生。
教師的角色怎么突破,是楊夢云思考的另一個問題。“老師的工作其實是一眼可以望到盡頭的。”從大學踏上工作崗位,如何面對從教初心與現實的落差,實現轉型?身處從備課到上課再到批改作業的無限循環中,如何繼續葆有“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教育情懷”?楊夢云復盤了自己在大學里的優勢,她認為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在課題研究上。今年,學校中層換屆,楊夢云參與競選了教學管理中心副主任一職,在競選環節,楊夢云提出了做學術型校園的想法。“我的想法跟我們的校長不謀而合,我們都覺得這點非常重要。”雖然楊夢云沒競選上,但后來學校專門成立了一個學術中心,楊夢云被任命為主任助理。
擔任學校學術中心主任助理后,楊夢云又開始思考教學和管理之間的關系。“教學和管理的關系,的確存在矛盾的對立統一,同時也可以同向同行。”楊夢云說,“我想我的一個成長方向是成為一個學術型的老師,去開發課程,做課題,舉辦一些小的講座。當別人對你有期待的時候,會倒逼自己必須進步。”
楊夢云說,作為一名教師,她仰起頭看見了一片天,當見識增多、站位提高后,她的思維更加開闊,得以俯視學校這個坐標點,帶動自己跳脫到學校之外的層次。
如鹽化水,穩步前行
對于教師這個大家看來是“鐵飯碗”的職業,楊夢云有自己的見解:“鐵飯碗絕不是停留在這一行,只在這個崗位上干一輩子,鐵飯碗的‘鐵,一定是能力的磨煉與體現。”
從教第一年,楊夢云每天用在做PPT上的時間都很長,“很花哨,里邊帶表情包,動畫效果非常高級”。并且備課時容易迷失在知識點里,“什么都想摟來講”。轉型后,楊夢云意識到,不能直接給學生吃一把“鹽”,學生更需要的是真正觸動他們靈魂的對話與交流。“政治課,往深處挖,其實講的是文化,而文化往深處走,講的就是思想。”把“鹽”化在水里,成為楊夢云的課堂追求。“努力做到每一堂課有一個亮點,讓學生記住一個點,就算是我的成功,也算是他們的一點收獲。”
問及與學生的關系,楊夢云表示:“孩子們還是挺怕我的,我雖然年齡小,但他們覺得我不太像年輕老師,長得又有點‘冷,跟我的關系比較‘蜻蜓點水。”楊夢云直言,她不會跟學生講太多自己生活中的一面,而是更多地跟他們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我怕跟他們太熟了之后,不好開展教學工作。很多時候要把握好中間的一個度。我現在也在想,這個度到底要怎么來把握。”
對于“新老師”的考驗,還存在于處理學生突發問題上——一名高一學生以高考六選三不選思政為由,在楊夢云的課上學習其他科目。提醒過后,學生仍一意孤行。楊夢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狠狠批評了這名學生——這是她第一次在課堂上發火。事后反思,楊夢云覺得自己可以換一種更好的處理方式。
水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水滴則石穿。楊夢云一度認為,做人如水,當老師亦然。而現在,楊夢云說,做“如鹽化水”的思政課老師,以恰當的節奏穩步前行,就是她所追求的最好狀態。
做“如鹽化水”的思政課老師,以恰當的節奏穩步前行,就是她所追求的最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