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鉞潔 吳采麗 金忠秀

地處祖國西南腹地的貴州,因“連峰際天飛鳥不通”,“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形成山阻水隔、地瘠民貧的生存條件,歷史上貼上了“三無”貧困標簽。
與貧困作戰,謀求幸福美好生活,貴州人民一直在努力。從采薪焚石修古驛道,到絕壁鑿巖建致富路;從治山治水拔窮根,到裝點青山變金山,貴州從歷史深處走來,不屈不撓地接續奮斗和努力。
千年追夢今朝圓!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各級干部各族群眾在黨中央的關心支持和東部省區的幫扶下,發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只爭朝夕地沖鋒,不負韶華地奮斗,唱響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脫貧壯歌,上演著一個個激動人心的脫貧奇跡。
站在畢節市七星關區雞鳴三省紅色旅游景區的老鷹巖觀景臺鳥瞰,由渭河和倒流河匯集而成的赤水河上游的三岔河大峽谷,把貴州、云南、四川三省切割開來,分屬三省的壯麗峽谷風光、道路村落“沉下”眼底。
曾經因大河阻隔,“雞鳴,三省應;人行,三省難”的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雞鳴三省村,如今高速公路穿云過嶺、跨川越河,交通便利帶來旅游興旺。
改寫貴州封閉貧窮歷史,交通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十萬大山到如履平川,其間何其的艱辛努力難以想象。明初,奢香夫人率領水西人民開通龍場九驛,貴州有了依靠馬幫與外界接觸的通道,成了傳頌至今的美談。近現代,貴州道路交通發展滯后,1926 年貴州才開始修建公路。
新中國成立后,貴州從搶修開始,加快發展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等立體交通建設。黔桂、湘黔、川黔、貴昆鐵路相繼建成通車,歌曲《鐵路修到苗家寨》唱響數十年。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交通建設日新月異。第一條汽車專用公路、高等級公路、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橋……無數個“貴州第一”,推進了貴州現代化立體交通的進程,描繪了一幅幅改變貴州貧窮落后面貌的美麗畫卷。
進入當代,貴州奮戰交通建設,越江河、跨天塹,把“先天不足”的生存環境變成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平原”。
“在喀斯特高原上架橋、修路,聽起來就很瘋狂!”前往北盤江大橋觀光的英國游客杰瑞斯說。
在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苦干實干的貴州人硬闖出了百余項國家級和省級橋梁技術創新,實現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百年夙愿。
貴州的橋梁建設不斷創造紀錄,又不斷刷新紀錄,已建成橋梁2 萬多座,幾乎包攬當今世界全部橋型,堪稱“世界橋梁博物館”。在世界及全國范圍,貴州橋梁中有很多“第一”和“冠軍”,它們不斷彰顯著創新和科技的魅力。
如今伴隨高速公路“縣縣通”、農村公路“鄉鄉通”“村村通”“組組通”以及國際及支線機場、高速鐵路、城際快鐵、城市軌道交通等現代化立體交通的崛起,貴州經濟社會實現“井噴式”高速發展,GDP 增速已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5年前,武陵山下,烏江邊上,掛在山梁“刀背”上的一口刀村,曾因村里“34 戶人輪種1.5 畝水田”的貧境令人觸動。
這是貴州,重巒疊嶂、土薄田稀,曾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形成了烏蒙山、麻山、瑤山、武陵山等集中連片和特殊困難地區。多年來,受制于地理、交通、資金、觀念等多種因素,貴州農村產業“小、散、弱”;農產品加工方式粗放、產業鏈短、附加值低。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為念好“山字經”,變荒山窮山為金山銀山,貴州開展了“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創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抓特色,生態效益共雙贏。圍繞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八要素”組合拳,選準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高歌猛進,唱響產業革命“變奏曲”。
春勤秋實,種瓜得瓜。貞豐縣北盤江鎮在石頭縫里種出了“頂壇花椒”和“中國花椒之鄉”的響亮名片;麻山腹地“小弱散”的望謨板栗如今成了響當當的大品牌;納雍縣山林間放養的“滾山雞”憑借綠色生態品牌,簽下大灣區2.5 億元訂單。
由小變大,聚焦壩區產業上規模上水平。正安縣謝壩鄉通過壩區合作聯社,統一規劃種植數千畝蔬菜,僅上半年,就有8000余噸蔬菜直供粵港澳大灣區;貴陽貴安圍繞145 個壩區建設,聚焦菜籃子、果盤子、茶園子、藥壩子、奶瓶子“五子登科”主導產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從散到全,特色產業顯身手?!叭甏蚧A、五年育品牌、十年磨一劍”貴州牛羊產業鏈把目標定為千億級的特色產業,聚焦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打造全國優質牛羊肉供應基地;“林下菌,林上石斛,林中蜂”,林業產業轉變傳統單一種植模式為多元復合型的立體經濟;以700 萬畝茶園面積為基,深入推進茶旅融合、多元產品研發,讓“貴茶”品牌以成集群之勢閃耀世界。
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貴州農村產業發展從自給自足向參與現代市場經濟轉變、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從單一種植養殖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等“六個轉變”,農業產業實現“裂變式”發展,辣椒產業產銷全國第一,茶葉產量穩居全國之首,刺梨、獼猴桃、火龍果等產量位居全國前列……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現代化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走進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一幅新農村美麗圖景呈現在眼前,昔日的貧困“荒茅村”,如今卻變了模樣。田園風光、紅色文化、陶藝文化與特色高效農業有機融合,花茂村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新路。
這是貴州鄉村建設的生動實踐。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要努力建設美麗鄉村。貴州積極探索完善和改進鄉村治理,保護和改善鄉村環境路徑,不斷謀劃加快貧困村向小康村的轉變。
“小康路進村串戶,小康水翻山越嶺,小康房經濟美觀,小康電安全可靠,小康訊連接山外,小康寨潔凈優美?!苯陙?,貴州“六個小康行動計劃”建設一再提速,受益群眾上千萬。
以村規民約推動村民自治,通過集眾智、聚合力、定良策,努力建設美麗鄉村,更是讓貴州農村面貌從“臟亂差”到“整潔美麗”的華麗轉身,讓廣大農民群眾找到了鄉愁、收獲了幸福。
而受生態自然條件制約,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區,易地扶貧搬遷成為那里擺脫貧困的最有效途徑。貴州以“六個堅持”貫穿始終,“五個體系”解決搬遷群眾后續扶持問題。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從2011 到2019 年,貴州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2131 萬人次;2017 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全覆蓋;“十三五”以來,貴州累計安排省級資金23.2 億元,支持各地新建、改擴建城鎮義務教育學校140 所……一組組數據,折射出的是貴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提升民生福祉的可喜成績。
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貴州大踏步前進。從城鄉互動均衡發展到東西部扶貧協作持續發力,貴州迅速崛起,貴州貧困群眾也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財富。
“人無三分銀”已經成為一去不復返的歷史,多彩貴州的綠色底色如今越發鮮亮,百姓富與生態美的協奏曲正在貴州大地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