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家芬
(水富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中心,云南 水富 657899)
現代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國正在大力建設各種衛生、醫療、教育等基建設施,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務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各種基建設施需要更多的土地作為支撐,為了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農民們貢獻出了農耕的土地用以支持建設,對于這部分失去生活來源的農民來說,國家應當通過各種福利政策解決農民們的生存問題,按照我國現行的法律來講,建設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是對被征地農民最妥善的安置方法,不過在制度的實施和建設當中時常會面臨各種問題,需要找到合理的解決對策才能保障該制度的順利開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土地被征收所導致的農民養老問題越來越明顯。由于之前并沒有大量土地被征收的例子,所以國家并沒有制定相關的農民養老保險法來保障被征地農民這個群體的特殊利益。即使有也是過去小范圍內以縣級為單位的征收補償法律,對于整個被征地農民的群體并不適用。在制定相關保險法律法規來保障被征地農民的權益時,首先需要考慮每個地方的發展現狀,極度貧困的地區需要另外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幫助被征地農民走出生活的困境。面對城市化的腳步,部分農民的權益正在受到沖擊和挑戰,在現行的法律制度當中,由于并沒有明確的保險法律來保障農民的權益,這使得被征地農民養老面臨困難[1]。
國家在處理被征地農民的問題上,主要是以農民養老保險為主要解決手段。而對于失去土地的農民來講,失去土地意味著失去了經濟來源,再加上被征地農民沒有社保、沒有錢創業、沒有其它工作崗位,如果僅僅靠著農民養老保險這種單一的福利制度無法確保農民的基本權益。喪失土地使用權的農民生活會陷入困境,缺乏收入來源有可能引發家庭內部矛盾,增加社會負擔。養老保險僅僅能維持農民最基本的生活,除此之外,國家還需要建立多層次的福利體系來應對農民生活中的各種難題,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2]。
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的費用來源主要有三類,首先是國家在征用土地后,會給農民一部分安置費和補償款。其次是政府還會從土地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來補貼被征地農民的養老。最后是村集體來給予被征地農民的養老補助。這三部分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安置費和補償款的數目較為可觀。但是當農民繳納完保險后,所剩的資金不足以維持農民們的日常生活和開銷,對于農村家庭來說,子女的撫養、日常的生活開銷等支出都需要資金維持,但是對于失去土地的農民來說,政府補貼的資金常常難以維持家庭的開支,這就導致一些農村家庭市場會陷入生活困境。
在現行的被征地養老保險制度主要以地方性的養老保險法律為主。由于每個地方的農民生活狀況存在差異,在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時也會有所不同。這種巨大的差異性,導致農民養老保險不具有普適性,很難在日后維持下去。這是需要政府介入干預,政府應該建立統一標準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法律。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的實施和建立需要和占地主體一起協同管理。對于養老保險的制度適用范圍、制度條例都要從被征地農民的實際利益出發,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機制來確保農民養老保險的科學性和合理性[3]。
被征地農民失去土地的一剎那,基本上等于失去了生活來源。為了穩固社會的安定,政府需要實行養老保險政策,而養老保險的資金來源卻成為了農民頭疼的問題,為了讓被征地農民無后顧之憂,政府需要從征地當中拿出部分收益來補貼農民的養老,同時政府還需要采取多種形式給予農民資金和幫助。在養老保險問題上,政府應當積極和保險公司合作,通過制定優惠的保險政策,來增加農民的福利,在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實行多種保險和福利并存的扶持正度,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滿足農民對養老和生活的需求。
被征地農民這個特殊群體已經喪失了生活來源。單單靠著政府的補貼一方面繳納保險費。另一方面還有生活的各項開支。這就使得農民生活變得艱難,為了解決農民困難,政府應積極承擔起籌款的責任,通過向社會籌集、捐贈或者補償的形式,提高農民對養老保險的繳費能力。
總的來說,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和社會和國家的安定與繁榮息息相關,社會建設的同時,還需要處理好內部衍生出的矛盾,在處理被征地農民的問題上,政府需要擔任主導角色,出人出資以解決好農民的養老和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