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青
(山東省濟南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山東 濟南 250021)
據調查研究顯示,當前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大約達到了84萬平方千米,且該數字仍在以較快的速度不斷上升。為了提高作物產量,有的農民私自開墾森林,而這種過度開墾的行為直接導致了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土地逐漸退化,乃至于產生了沙塵暴,使得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拓展,嚴重危及生態環境。
在種植作物時,部分農民會過度運用質量不達標的化肥,如此便對土地造成了破壞,使得土壤酸堿度失衡,甚至產生鹽堿化現象。在這樣的土壤環境中,農作物無法順利地吸收養分,故而也難以正常生長,最終反過來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
進行農業生產的時候,通常需要用到地膜覆蓋技術,以此達到高效增產的目的。據有關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每年在農業生產中所用到的地膜有50萬噸左右,而地膜是用塑料制成的,屬于一次性物品,且不容易腐爛。有的種植人員在使用完地膜之后,沒有將其合理回收與處理,導致地膜殘留在土壤內,引發土壤白化問題,影響到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氣性,拉低了農作物產量。
有的人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砍伐植被和開墾田地,致使水資源流失,植被也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損壞。水資源浪費會直接導致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從而讓水土流失問題進一步加劇。另外,水資源對于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但由于受到人為因素影響,不少農業生產中用到的水資源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比如,部分農民為了方便,在使用完農藥后直接在河邊進行清洗,于是農藥流入河水,使得河里的魚類死亡。或是對于畜禽廢棄物沒有進行妥善處理,讓其糞便直接排到水體內,不僅污染了水資源,同時也影響了農業灌溉質量。
現階段,我國水資源呈現出日漸短缺的現象,而水資源對于農業生產來說至關重要,屬于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之一。在眼下的農業生產活動中,經常會出現浪費水資源的狀況,如此便會阻礙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如何對水資源進行科學、高效的利用,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灌溉方式是十分常見的,比如滴灌,其屬于一種高新灌溉技術,但采用該項技術需要耗費不少資金,所以該技術一般只運用于經濟效益較高的農作物種植中。要實現農業工程技術創新,就可以將滴灌技術進行優化和改善,比如改進輸水管道、過濾器或是滴頭等,這樣便能起到節約成本的作用,同時還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
在開展農業生產的時候,對于有的土地可采用創新型的耕作方式,比如免耕或者少耕,這樣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較好地維護土地資源及周邊環境。尤其是在北方地區,該技術可以得到十分廣泛的運用。另外,在進行土地管理的時候,可以將覆蓋物充分利用起來,比如農作物的桔梗、樹葉或是一些植物殘體等等。將其作為覆蓋物,能夠有效避免土地被風蝕或是水蝕。如果需要采用地膜,就應當在使用完以后,把殘余的地膜清理干凈,避免土壤白化,如此有助于保障農作物健康生長,并以此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施肥技術的運用對于環境能夠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養分,合理使用肥料可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但與此同時也容易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在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時,應當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施肥技術進行改善,將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減至最低。比如在耕作時,可采用適量肥料深施覆土技術,如此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肥料的用量,避免對環境產生較為嚴重的污染。在農作物生長時,可能會由于灌溉等因素,使得一部分淺施肥料分解或是流失,對此就需要采用深施追肥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應當以科學的技術改善施肥器,嚴格控制肥料使用數量。并且在施肥完畢后,還要開展覆土工作,以免肥料流失,破壞了土地的酸堿性。
在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農業生產對于農業機械的使用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必須要強化農業機械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通過這一方式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升農業經濟水平,同時還可以減少勞動力的投入。在以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需要耗費大量勞動力。而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就可以合理利用機械來開展耕種、施肥、灌溉和收獲等一系列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此外,相關人員還可對機械進行改進,增強其節能效果,盡可能的減少或避免資源浪費現象,抑制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綜上可知,在新時期進行農業工程技術創新,有利于帶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相關人員需要采用科學的灌溉技術、土地耕作技術、施肥技術以及農業機械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對資源進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實現農業與生態的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