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麗水市蓮都區聯城農業技術服務站,浙江 麗水 3230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農業產業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特色農業產業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形成了供不應求的局勢,潛在的商機非常巨大,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要將特色農業產業做強、做優、做活就要實現“四化”同步。
麗水市蓮都區鴯鹋灣家庭農場的鴯鹋、養殖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落地生根,2019總產值達到了260萬元,凈利潤256萬元;是“浙江省美麗生態牧場”、也是蓮都區特色養殖業的新興產業,其蓬勃發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特色產業符合生態建設的總體要求。特色養殖業屬于生物產業范疇,具備生態產業的屬性和特點,既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又適應生態建設發展的需要,發展特色養殖業使森林得到更好的休養生息。二是發展特色產業適宜本地物候特點。良好的物候特點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是發展特色產業的基礎。生態是麗水最寶貴的資源、最明顯的優勢、最響亮的名片,也是實現后發趕超的最大潛力,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使得農產品質量上乘,經濟價值高。三是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有益農民增收致富。特色產業既是產業調整的項目,更是富民增收的項目,是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有效途徑。
麗水市郎奇農家樂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是全市首個標準化蔬菜育苗中心、蓮都區規模最大的蔬菜育苗中心,可以年產500多萬株優質蔬菜種苗,促進了蔬菜育苗產業的現代化、規模化。并采取“合作社+社員”的經營模式,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配套服務,提高社員的生產積極性和土地生產力,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向‘土里撈金’的轉變。”一是做好宣傳發動。抓好宣傳,讓“特色產業”真正“深”入群眾心里。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有效形式進行實踐考察,積極探索“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農業產業化合作模式,讓農民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二是政策引領。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健全農村創業創新機制,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在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階段,通過政策扶持,以獎代補、招商引資等優惠政策幫助個體農戶解決實際問題,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吸引大戶落戶。三是做好技術指導。積極打造蓮都龍頭特色農業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使其在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基礎上,積極為個體戶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發揮好基地作用。針對特色產業發展中的難題,聘請院校專家攻關,使特色養可持續健康發展。
麗水市魚躍釀造以傳統釀造技藝為依托,設立“古法釀造展示區”和“魚躍文化創意區”,積極傳播健康知識,開展公益性科普講座“幸福養生·魚躍談”,被評為省級中小學生質量教育實踐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國民消費教育中心,實現了產值的翻番。一是多層次開發主產品。為有效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可結合實際,深挖企業發展紅利,采取得力措施,改變以出售原產品為主的單一產品模式,以企業文化為引領,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以新產品開發為突破口,調整產品結構,促進優化升級。二是建立“雙創”產業園,提升市場競爭力。“雙創”(創新+創業)產業園區運用“互聯網+”的模式,建立網上產品銷售系統。除了就地消費和化身禮品,將魚躍產品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依托微信、淘寶等實現線上銷售,既拓寬了銷售渠道,又能借勢進一步打響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深入農旅融合,提升農場效益。力推生態田園游,積極打造農業田園綜合體、特色旅游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依靠基地生態優勢和景區優勢,將特色產業和民宿有機結合在一起,以此提高產品附加值、多層次、高標準發展現代農業共同體。
蓮都區越色家庭農場作為蓮都區現代農業園區里的“網紅”采摘園,主要種植本地沒有的帝王蕉、芒果、木瓜等熱帶水果。”“人無我有”是基地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浙江稀缺的熱帶風情讓基地成了蓮都“網紅”采摘園,果實成熟期游客絡繹不絕。一是注重市場需求,挖掘市場盲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人們通常對賣點"趨之若鶩,對"盲點"則不太關心,我們要立足本地優勢,善于發現和利用市場“盲點”,讓“盲點”成為“賣點”。二是科技創新,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大力推進發展數值農業、智慧農業,強化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深入推進農業機械化。三是優化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追求產品質量,提供綠色優質農產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綠水青山于金山銀山齊頭并進。
要實現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就要充分發揮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在選準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做強農業品牌、加快技術創新上下功夫,以特色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