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曉玲
(招遠市人民政府溫泉街道辦事處,山東 招遠 265400)
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農業是非常重要的產業之一,它能夠為人們提供生活必需的食物,同時也與保護環境有關。然而在實際的農業生產和發展,為了能夠有效地防治病蟲害對農產品的影響,很多地方斗湖先科盲目濫用藥品等現象,導致農業生產的產品中含有超標的殘留農藥,同時也破壞了生態環境。所以為了能夠確保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應該要形成并踐行生態環保理念,同時保護好植物,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不斷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導致他們的存儲量逐年遞減,所以在經濟發展中我們應該要合理使用資源,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生產和發展中,受到生物災害的影響,很多農業無法安全生產,政府相關部門不斷出臺保護環境的政策主要是為了能夠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有效地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此外,隨著市場上不斷推廣和普及的綠色無污染農產品,在農業發展中,人們會注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不僅要確保生產的食品安全、衛生,同時也能夠確保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1]。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還應該要貫徹綠色環保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要合理利用各種能源和資源,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農業發展也會受到農作物是否安全生產的影響[2]。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在生產中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確保農業生產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對各種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應用和保護,從而促使生態環境得到循環發展,實現保護植物的目的。
在農業生產和發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首先是不合理的農藥使用,在農業生產中,為了能夠有效地防治病蟲害,很多農民出現盲目濫用農藥,或者是過量使用農藥等問題,從而導致對空氣和水體的污染,也會影響到食品的質量安全;其次是農用地膜的使用對土壤造成破壞,為了能夠確保農作物在良好的濕度和溫度環境下生產,很多農戶會使用農用地膜,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然而,當這些農用地膜使用之后會隨意堆放在田地里,由于地膜無法自行分解,所以會直接對土壤的結構造成破壞,降低農作物從土壤中吸肥和吸水的能力,影響到農業生產;最后是農業生產殘留物對生態環境的侵害,例如,如果無法對秸稈進行合理處理,將會直接造成殘留物污染現象,在農業生產中,秸稈的數量非常多,然而處理和利用秸稈的效率極低,很多農民隨意地焚燒廢棄的秸稈,不僅是浪費生物資源的問題,同時也會污染空氣。此外,如果不能科學有效地處理或則是再利用畜禽糞便,也會危害到養殖場周圍的生態環境,阻礙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
在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要貫徹實施綠色生態理念,對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模式進行改變,使用科學、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產量。在農業生產中要實施保護植物和生態環境的工作,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護植物的方案設計,根據生態環境的自然發展規律進行農業生產。隨著不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資源的缺乏和減少,在實際使用中應該要提高利用率,從而實現保護植物的目標,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推進,總體上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細節上仍然存在問題,地區農民沒有充分認識和了解農業生產和植物保護的理論知識、技能和防治方式,所以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要加強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平臺等進行可持續發展和植物保護內容的宣傳,重視農業生產產生的污染問題。同時還應該要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促使他們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從而主導并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發展。
為了推動農業的發展,還應該要加大資金的投入,政府部門應該要在政策上扶持農業生產,制定相關的鼓勵制度,投入資金發展農業。同時還應該要扶持農藥的研發部門和工作人員,鼓勵他們創新農業技術,開發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產品,研發可以代替副作用大的農藥,創新思維,研發生物科技,從而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政府應該要宣傳農業生產的科研成果,推廣農業生產技術,進而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質量和數量。
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斷提高,在推動農業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要做好保護植物的工作,重視二者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中采用生物防治方式進行病蟲害的處理,更加科學、綠色,從而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同時也要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提倡綠色農業發展,從而不僅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夠保護環境,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