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東
(祁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青海 祁連 810499)
青稞是禾本科大麥熟的一種禾谷類作物,又被稱為裸大麥、元麥、米大麥,主要種植區為我國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糧食。時至今日,青稞種植的歷史已經超過3500年,擁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是“西藏四寶”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在青海藏區栽培青稞時,應該選用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優秀品種。比如青海省海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北青6號中早熟型號的品種較為合適。此品種的生長期為120d左右,產量可達280~330kg/hm2,抵抗寒冷天氣的能力較強。平均植株高度能夠達到1.2m,果實通常為白色,千粒重量在40~50g左右。此種型號青稞的蛋白質含量大概為總營養成分的13%,淀粉含量超過65%、內涵β葡萄糖含量超過7%,雖然低于青稞25品種的8.6%,但也超過了青稞平均β葡萄糖6.57%的含量,是小麥的50倍。此外,北青6號青稞的總療效膳食纖維含量達到16%,其中不可溶性療效纖維含量為9.68%、可溶性療效纖維含量為6.37%,分別是小麥的8倍和15倍。
青海藏區地帶溫度低、海拔高,作物成熟方式與溫帶、亞熱帶存在較大的差別。因此,若要保證青稞高產,應該在休閑期及時降水保墑。通常情況下,在種植青稞之前,可以在冬青科終止前,將洋芋、玉米等秋收作物作為“前茬”。當玉米、洋芋等收獲之后,及時對土地進行翻耕處理,翻耕深度不能小于20cm,也不能超過25cm。在整地過程中,應該保持齊整、平穩、松散、干凈。當整地工作結束后,應該施加1000kg的底肥,同時添加15kg的過磷酸鈣、5kg的尿素作為種肥,保證土壤養分充足。
進行青稞播種之前,需要進行拌種作業。可以選用濃度為15%的粉銹靈進行拌種,平均用量不超過80g/667m2,對于防治黑穗病和各類銹病能夠起到良好的作用。進行播種時,應該盡量將種子播撒在溝內,種子上覆蓋的最大土層厚度應該在3cm左右,不能超過5cm。冬青稞一般在10月上旬播種;在一些海拔在2600~3000m的半農半牧區,應該在3月中旬播種;而海拔達到3000~3400m的草地牧區,最佳播種時間在4月上旬。在播種時,應該遵循如下原則:第一,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應該少播;分蘗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種應該多播;第二,撒播的播種量應該大于條播,平均撒種重量在15~17.5kg/667m2之間,大約為30萬粒;第三,挑撥的行距應該保持在20cm左右。
在進行施肥作業時,應該將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通常情況下,將所有有機肥和8成左右的氮肥、少量磷肥作為種肥,在犁地之前,全部施加進土壤中。此種施肥并非一成不變,還需結合土壤供肥能力、產量要求等進行調整。
當青稞出苗之后,應該做好查苗、補苗作業,目的在于勻苗、全苗、最終達到壯苗的目的。青稞地中經常雜草叢生,嚴重干擾了青稞的正常生長。因此,田間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于將雜草處理干凈。應用最廣泛的試劑為2,4-D丁酯,在青稞第三、第四葉期的銜接段以人工方式除草;在拔節期前,平均每畝對水噴灑小于100ml的2,4-D丁酯,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黑穗病是青稞栽培中最常見的病害,分為散黑、堅黑、半堅黑三種。青稞田一旦感染,將會遭受巨大損失。據統計,黑穗病引發的青稞減產量最大可達20%。在我國青海藏區常見的黑穗病為散黑穗病,通過種子帶菌、土壤帶菌兩種形式進行傳播。常見的防治方法為:每50kg種子中搬入20~30g濃度為15%的粉銹靈或立克銹;收集15kg沙土,混入50~70g粉銹靈或立克銹,均勻撒入耕地中。
黏蟲又叫行軍蟲、剃枝蟲、五色蟲,是鱗翅目夜蛾科害蟲。能夠對青稞造成較大規模的侵害。其幼蟲以咬食葉組織為食,使青稞莖葉出現缺口,大規模爆發時常常將葉片全部吃光,僅剩光桿,危害極大。有效的防治方法為噴灑農藥。據統計,平均每百株青稞苗有蟲20~30只,青稞生長至中后期時平均每百株有蟲50~100只時,需要使用藥劑防治??梢赃x用濃度為2.5%敵百蟲粉劑,噴2~2.5kg/667m2,或是濃度為2.5%敵百蟲粉2kg/667m2左右混入10~15kg,拌勻后順壟施加,此種方式能夠有效防治老齡蟲及幼蟲。此外,還可以U型安永濃度為90%晶體敵百蟲1000~2000倍液、濃度為80%敵敵畏2000~30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濃度為20%速滅殺丁乳油1500~2000倍液,濃度為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濃度為25%氧樂氰乳油2000倍液噴霧,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總體來看,青海藏區的青稞種植過程與一般谷類農作物種植的整體流程并無太大區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種植戶應該考慮青海藏區高海拔地帶可能造成的影響,在種植過程中按照作業標準嚴格執行。只有如此,才能保證青稞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