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力哈爾·努爾旦別克
(鞏留縣草原工作站,新疆 伊犁 835400)
針對傳統放牧的不足以及舍飼養殖的缺陷,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在牛舍、羊舍、飼草料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新疆農牧民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幫助。然而若想提高有機食品生產量,實現規模化養殖,就應當從源頭上入手,通過改善飼草種植模式和家畜飼養模式,確保動物衛生安全,促進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進一步發展,讓老百姓吃到放心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應當在適宜的、滿足開發條件的草原以及部分沙化半沙化草場上加強配套水利設施建設,種植多種牧草,促進單位產草量得到極大的提升,通過運用科學、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結合區域土質情況、氣候特點以及牧草生長規律,選育多年生、耐踐踏、再生力強的品種,建設可持續發展牧草地,實施分時段、分區域、分季節的循環放牧,促進草地植物能夠超補償性生長。同時,還需要根據放牧對象的特點探索出一條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發展道路[1]。
大力發展牧草生產能夠促使穩產、高產的農牧業生產體系得到有效建立,保護草原生態平衡,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使資源得以節約利用,推動了農牧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然而,若想充分發揮規模化養殖的輻射帶動作用,只依賴個人或企業難以完成這一目標,唯有取得當地農業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在項目資金方面爭取大力支持,才能夠實現科學種草、以草養畜,兼顧自然放牧,促進綠色有機食品生產量得到顯著提高,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節約自然資源、推動地域特色產品發展提供重要保障。若想憑借有限的草地資源生產出更多、更優質、更安全的畜產品,就應當逐漸加強對有限草地資源的投資建設,通過科學、自然的放牧,兼顧舍飼養殖,促使天然、綠色、有機的畜產品得到規模化生產,保證畜產品安全生產,讓廣大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將我國新疆大草原建設成為生態平衡、環境秀麗的生態型草原。
我國畜牧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肉、蛋、奶等主要畜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畜牧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進入了一個生產不斷發展、質量穩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的新階段。但我國畜牧業發展中也存在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支持保障體系不健全,抵御風險能力弱等問題。
逐步加大投資力度,加強畜牧業規模化養殖小區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畜禽健康養殖。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加強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保護和建設草原,加快草業發展。探索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維護生態安全。
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增加資金投入,重點支持畜禽良種推廣、種質資源保護、優質飼草基地和標準化養殖小區示范等方面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改善畜牧業生產條件。在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科研、農業技術推廣及人畜飲水等專項資金時要對畜牧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繼續清理畜禽養殖和屠宰加工環節不合理稅費,繼續實行對飼料產品的優惠稅收政策,減輕養殖農戶負擔,降低生產成本。
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畜牧業的貸款。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現代畜牧業建設,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金融部門要結合畜牧業發展特點,改善服務,提高效率,探索創新信貸擔保抵押模式和擔保手段,對符合信貸原則和貸款條件的畜牧業生產者與加工企業提供貸款支持。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支持廣大農戶發展畜禽養殖。要引導、鼓勵和支持保險公司大力開發畜牧業保險市場,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畜牧業保險,加快畜牧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探索建立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畜禽品種的政策性保險制度,增強畜牧業抵御市場風險、疫病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2]。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鼓勵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灘涂等發展畜禽養殖。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安排畜禽養殖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的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用地按農業用地管理。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需要恢復為原用途的,由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土地使用權人負責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