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蕊
(云南省景谷縣經作站,云南 景谷 666499)
景谷縣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全省第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之一,是云南省西南部冬春反季蔬菜生產優勢區。蔬菜產業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助推產業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加快景谷蔬菜產業化經營,提高產業發展整體質量,筆者進行了大量實踐探索。
2019年,全縣種植冬早蔬菜3706.67 hm2,產量5.515萬t,產值16835萬元。其中以“經營主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建檔立卡戶”模式訂單示范種植1333.33 hm2,帶動建檔立卡戶1107戶,戶均增收4078元,人均增收1013元。
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隨著人口增長、膳食結構改變、城鎮化步伐加快,蔬菜的市場需求持續旺盛。景谷具備生產優質冬早蔬菜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但單產低,采后商品化處理等提質增效潛力大。
景谷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降雨量1295.8mm,年均氣溫20.3℃,大于10℃年活動積溫7371℃,全年基本無霜。有熱區面積48.8萬hm2,已開發利用僅為9.33萬hm2。
景谷森林覆蓋率達78.3%,境內無大型廠礦,大氣、水源、土質無污染,產地環境清潔,整體推進認定水稻、玉米、豆類、蔬菜等作物無公害產地4.27萬hm2。
景谷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距昆曼大通道寧洱入口90㎞,泛亞鐵路中線從境內穿過,從思茅港進入瀾滄江可通過水路連通東盟國家。
據統計分析,2019年景谷冬早蔬菜農業產值2200元/667m2,扣除生產成本凈產值1100元/667m2。分別比水稻、玉米、小麥、烤煙、油菜高550元、600 元、850元、150元、800元,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
蔬菜產業是景谷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重點規劃扶持發展的高原特色產業之一,也是全縣產業脫貧的主導產業,其優勢在于發展冬早蔬菜,是全省反季蔬菜的優勢產區。已編制了《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印發了《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2019年冬早蔬菜產業扶持補助辦法》等相關政策,符合國家、省、市各級發展導向。
景谷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全縣統計法定耕地面積35560hm2,其中高標準農田面積僅有11600hm2,僅占總耕地面積的32.62%?,F有蔬菜生產基地大部分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田間排灌溝渠建設不完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景谷發展冬早蔬菜目標市場是外銷省外和出口東盟,雖有區位優勢,但外銷市場運輸距離較遠,目前縣內沒有建成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連接。
專業科技人員配置不足,不能按要求和技術規程組織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產品商品性和質量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水平低,規模小、品種多,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少。
景谷冬早蔬菜生產以露地栽培為主,栽培方式及生產手段原始,機械化和設施化水平低,生產成本偏高。
全縣蔬菜加工企業少,加工技術和設備落后,商品化處理包裝不到20%,精(深)加工率不足2%,蔬菜生產季節性過剩問題突出。加之“景谷蔬菜”未成為省內國內品牌,缺乏品牌引領效應。
景谷地處屬于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霜凍、干旱、大風、冰雹、洪澇、泥石流等極端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單點極端自然災害頻率越顯頻繁,給產業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制約和風險。
多渠道爭取相關項目建設實施和各級財政預算投入,不斷完善基地田間的灌溉溝渠、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提升生產條件,提高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
與發改、交通等部門溝通,統籌協調,申報建設連接景谷的高速公路、鐵路等工程項目,及時有效緩解和改善交通條件。
加大現有發展潛力大、基礎好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持續帶動產業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蔬菜深加工及冷鏈物流企業,延長產業鏈條。
依托產業龍頭,組織申報認定“景谷蔬菜”等區域性品牌,以品牌創建打造產業品牌名片。
利用縣經作站、農廣校、技術中心、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等技術部門強化技術服務。加速推廣“公司+農戶+基地+集成技術”、“合作社+農戶+基地+集成技術”、“大戶+農戶+基地+集成技術”產業化發展模式。
充分應用“互聯網+”信息平臺綜合研判后,及時發布新品種、新產品,災害性氣象等相關預測、預警,為產業持續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