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嵩月
(河北省地礦局第七地質大隊,河北 三河 065201)
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和地下水研究工作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并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為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在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開展過程當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因此必須要充分重視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當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為人類和諧相處創造更為優越的條件,同時為構建完善的地下水系統,提供大力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效果[1]。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首次將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實質上,是在當代人發展需求基礎上,最大程度的保護資源避免對子孫后代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世代倫理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現代社會發展在未來世代發展方面有著最為深刻的影響,不論是過度消耗資源還是破壞生態環境,都會影響到未來時代發展,更威脅到未來世代生存可能性。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給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要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一個更加充分的了解,為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認真審視與調整。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不僅確保國家當前發展需求,同時還應當將眼光放遠,依照大的時間尺度,對長治久安的對策科學探尋,不能僅僅通過零碎敲打的形式,采用一些治標措施,應當對至本的整體對策努力探尋,采用系統的思想與方法,分析診斷地下水系統和地下水環境系統,確保地下水系統和地質環境系統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基于此,下文主要對基于可持續發展下的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進行研究,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作用。
詳細勘察國際家整體水資源利用情況,依照人類生存和發展角度進行分析,水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基礎,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進步,也推動了人口數量不斷增長,而與此同時,供水短缺問題卻變得越發嚴峻起來,同時,水資源浪費現象變得越來越突出。為了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應當借助一些先進的方式,來更好地確保水資源質量。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常常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水資源,引發道觀和沉降問題,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所以必須要做好水資源的科學開發與利用,進一步加深國家供水情況的全面了解,對水資源污染問題有效解決。同時水文環境地質工作的高效開展,對于工程建設基地的科學選擇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了確保建筑物的質量與安全性,必須要將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勘察工作充分做好[2]。全面調查和分析區域地質災害情況,如了解和掌握地面沉降問題以及地裂縫凹陷和坍塌問題等,于有關信息數據充分結合,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另外,全面了解和掌握地下水污染情況。如對于某地區的垃圾場,首先應當對污染情況充分了解,掌握污水給水資源土壤帶來的污染問題,以便有關部門借助數據信息調查,開展相應的預防與治理工作。
(1)水文地質。我國人口數量眾多,而且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日漸加,各行各業發展在資源利用方面,也有了很大問題存在,我國的水資源非常豐富,總體利用水資源方面,不僅包括大型水域系統,同時還有中型和小型水系,還有很多淡水湖泊,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然而我國有著非常大的人口基數,而且工業發展程度日漸加深,在水資源人均利用方面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為了確保科學合理的應用水資源,應當對地下水資源科學的開采與利用。國家對水資源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并在水資源保護方面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與對策,希望通過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來時,水資源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如采取的措施主要體現在:加大水利工程建設,為了避免對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切實加強水資源保護,借助蓄水池修筑,加強農業灌溉渠道建設,或者淡化海水等各種工程措施來實現,科學合理的利用淺層地表水,避免造成水資源浪費。同時加強能水北調工程建設,使北方用水短缺問題得到有效改善,保證科學合理的分配地下水資源,使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推動地區經濟持續穩步發展,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3]。增強人們環境保護意識,讓民眾形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對于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進一步提升污水凈化能力,科學處理污水之后,在進行排放,并依法懲處違法排放。
(2)環境地質。在地質勘察工作當中,環境地質勘察也是重要的工作內容,通過對地質地貌特征充分了解和掌握,來有效應對生產生活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黃河防洪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融入其中,結合區域實際科學確定,當前黃河防洪防汛。是國家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黃河流域有著非常特殊的地形地貌,而且水流中泥沙含量非常大,這些泥沙不斷沉積到河床上,引發河床不斷抬高,還出現河道淤堵情況,為了有效應對河床不斷增高問題,黃黃河防洪防汛工作充分做好加強環境地質調查一種。過去黃河防汛過程當中,主要采用堵的方式,避免河水蔓延,而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在遇有大量降水時,會引發嚴重的洪澇災害,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對黃河流域加強治理,提高防汛防洪水平,應當有效控制洪水的破壞力,達到治標治本的良好效果。采取有效措施加固黃河兩岸的土壤,控制和降低水土流失,避免黃河大量堆積泥沙,同時改造黃河河道,通過裁彎取直的方式,加速河流流速,將河床的泥沙大量帶走,對堤壩進行修筑,加固處理蓄滯洪區,為了保證堤壩的高度與質量,還需要對水位線適當增長,加強防洪防汛管理,確保堤壩與建筑工程作用發揮。
(1)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的開展,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對地下水系統科學合理應用,改善與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避免人們生產生活受到環境污染帶來的不利影響。對環境資源開發以及使用體系科學構建,借助多樣化的方式應用,強化各學科之間關聯性,推動人類發展與進步,構建人與自然友好型社會,維持生態平衡。
(2)妥善處理人類之間的關系。環境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加劇了和人類之間的矛盾,資源利用工作的開展由于對環境保護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阻礙了人類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開展過程當中,應當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科學處理好,打破過去傳統的思維,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
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自身特點不斷顯現,實際工作當中,要加強滲透多學科知識內容,富有深度的綜合性的研究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系統,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協同發展共同推進的良性循環系統。在系統構建過程當中,要將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科學處理好,還要將人類存在的利益關系科學處理好,不僅要重視長遠利益當前利益,還要重視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工作實際采用的工作方法應當系統全面,從整體層面出發,既治標又治本,努力實現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的持續粉不發展。
同時在工作實際,應當全面了解和掌握環境地質和水文地質,對其自然變化規律有一個更加充分的掌握,并詳細分析人為因素下產生的各種變化,在充分認識自然的前提下,系統優化,水文地質以及環境地質系統,對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原揪于構建。依照全局角度,有效落實系統治本策略。如改造淺層咸水過程當中,應當對各方面條件影響因素展開全面的考慮,保證定額灌溉淡水資源,對咸水排出渠道科學配備,并構建完善的排減換淡方案,提高淺層咸水改造水平。另外,為了確保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的高效開展,各有關部門還應當加強協同,科學合理的利用水資源,如水文地質人員和農業人員加強配合,同時,在治理防洪措施過程當中,水利部門應當和地質部門相關人員加強配合。然而,工作實際發現,由于各個部門存在不同的職能,相互之間有著明顯的條塊分割,同時利益沖突比較明顯,這就造成工作實際,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存在很大難度。正是由于這些因素存在,沒有充分重視到環境地質和水文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今后應當對各部門之間互相協調機制加強研究,更好的推動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的高效開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效果。
另外,在優化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過程當中,還需要投入各種技術支撐于非技術支撐,如改造咸水投入的時間非常長,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單一的依靠政府很難實現,這就需要對社會民眾思想意識積極轉變,增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程度,讓咸水改造工作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并為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強大支持。
總之,為了推進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的持續穩定進行,提高經濟效益,以社會效益,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效果,這不僅利國利民,還能有效造福千秋萬代。然而,這樣的工作實現,不是一撮而就的,工作任務還十分的艱巨,需要在今后工作實際投入大量的努力,以堅定不移的毅力和踏踏實實的勞動去換取最終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