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章,周磊
(泰興市中醫院,江蘇 泰興)
人體肝臟受損后會形成慢性肝臟疾病,持續性、長期性對肝臟功能造成破壞,從而導致肝硬化[1]。近年來肝硬化再生結節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并且該病會快速對患者肝臟功能造成破壞,病死率較高。在疾病早期確診,并接受正規治療,是控制肝硬化病情發展的關鍵步驟,可以減緩疾病對患者身體的損傷速度,避免病變轉換成肝癌[2]。因此,肝硬化再生結節疾病的診治需要從影像學診斷開始加強,探究診斷肝硬化檢出率最佳的手段,提高診斷的準確率,了解患者病情發展和治療效果,積極接受治療或調整治療方案[3]。CT檢查是臨床常見的影像學方式,常用于肝硬化診斷中,但近年來,有大量研究顯示,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更為可靠,既能大大提高診斷的準確率,也能清晰觀察肝硬化再生結節結構情況以及病情嚴重程度,為后續治療提供科學借鑒[4]。本次研究選取30例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先后采用CT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對比檢出情況和成像特征,具體如下。
選取本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放射科接收的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30例,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先行CT檢查,再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患者年齡40~70歲,男17例,女 13例,平均(56.46±9.78)歲,病程 1~9年,平均(5.16±0.43)年,病灶共30個,合并癌結節的病灶7個,病灶直徑 0.50~2.10 cm,平均(1.05±0.24)cm。30例患者資料齊全,兩種方式檢查可比較。
納入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肝硬化再生結節者;患者同意納入研究并接受診療;預計生存期≥3年者。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精神疾病患者;未簽署知情書患者[5]。
1.3.1 CT檢查
先行常規CT檢查,具體操作:采用西門子16多層螺旋掃描儀進行CT掃描檢查,設置參數:層厚5 mm,1.5倍螺距,指導患者自然仰臥,先進行平掃。掃描范圍從心臟以下部位到肝臟部位,再行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增強劑采用碘海醇,以2.5~3 mL/s的速度,持續靜脈注射100 mL。采集掃描圖像,進行處理分析[6]。
1.3.2 核磁共振檢查
采用聯影588磁共振成像儀,設置參數:層厚10 mm,間 距 2 mm,T1WI:TE1.5~2.4 ms,TR150~200 ms。T2WI:TE85.8~93.5 ms,TR6200~666 6 m s。F O V:40 cm×3 0 c m~4 0 c m×38 cm。具體操作:DWI序列,T1WI同反相位,T2WI冠狀位及壓脂,增強掃描時,注射核磁共振專用對比劑,用高壓注射器以2~2.5 mL/s的速度推注15 mL釓噴酸葡銨注射液[7]。在不同時段對患者進行全面掃描,分別是動脈期、靜脈期和延遲期。
(1)對比CT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的檢出例數和診斷符合率,符合率=檢出例數/總例數×100%;(2)分析30例病例資料,總結核磁共振成像的結果和特點。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處理,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0例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采用CT檢查,檢出21例,診斷符合率為70.00%,采用核磁共振檢查時,檢出29例,檢查符合率為96.67%,誤診、漏診例數較少,僅1例。兩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 1。

表1 CT檢查、MRI檢查對肝硬化再生結節的檢出率(n, %)
2.2.1 肝硬化再生結節成像情況
核磁共振掃描觀察到,肝硬化再生結節肝臟外形存在異常,體積縮小或不變,左右肝葉失衡,大小不一,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駝峰狀[8]。左葉外側和尾葉增大,右葉變小,右前葉萎縮情況更為明顯。肝內以小結節為主,也可見混合大結節,小結節呈細小粒裝,直徑小于3 mm,大結節直徑則超過3 mm。T1WI顯示患者肝組織信號略高于正常指標或相等,T2WI肝組織信號較弱,肝硬化結節在肝內彌漫發布,并且大小不一,結節周圍纖維間隔信號相對較高[9]。增強掃描后,動脈期無強化,門靜脈期、延遲期呈低、等信號改變。
2.2.2 肝硬化合并癌結節成像情況
合并癌結節7例患者中,有多發結節型2例,巨塊型1例,成像特征為彌漫分布,形狀不規則或者圓形,大小不一,直徑最大為8 cm。T1WI顯示信號有相等、稍強和稍弱,T2WI顯示信號較高,并且出現信號包膜,這是確診關鍵依據。增強掃描患者動脈期均有明顯強化,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強化稍弱,周圍纖維間隔組織信號略高[10]。合并癌結節患者治療后,結節體積縮小,信號降低。病變程度不同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特點不同,并且存在較大差異[11]。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臨床常見的疾病,肝硬化疾病本身對患者身體健康危害極大,影響著患者血液系統和代謝系統,對患者生命造成極大威脅[12]。該病是肝臟功能受損后逐漸轉變的,病情發展嚴重,并且不可逆,病情惡化后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肝癌,病死率較高,患病后患者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對于肝硬化疾病的臨床診治,最為關鍵的步驟便是早期診斷,而臨床診斷率的提高能夠保證患者及時接受治療,控制病情發展,預防癌癥[13]。國際胃腸病學會將肝結節分為再生結節、不典型增生結節、腫瘤結節。其中再生結節是最為常見的一類[14]。我國醫學界認為,小肝癌發展過程漫長,在此過程中會經歷肝硬化再生結節階段,再生結節是早期小肝癌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對患者進行確診治療可以控制病情的發展。
本次研究結果,30例患者經CT檢查,檢出21例,診斷符合率為70.00%,經核磁共振檢查,檢出29例,漏診1例,檢查符合率為96.66%,P<0.05。將得出的核磁共振成像特征進行總結,T1WI信號稍強或等信號、T2WI呈低信號時,肝硬化再生結節處于良性階段[15]。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肝硬化疑似伴隨癌細胞風險。研究采用核磁共振較為新型的擴散加權技術(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癌結節在DWI檢查中信號較強,但患者經過治療后信號顯示降低,說明病情發展得到控制,可見,DWI序列可以用于評價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證明,T2WI掃描信號增強,并且結節供血量上升時,肝硬化再生結節存在癌變風險。
綜上可知,采用核磁共振診斷肝硬化再生結節患者的診斷效果優秀,其中T2WI序列、動態增強和DWI序列應用于癌結節鑒別中的價值較高。核磁共振能夠清晰地顯示再生結節患者病灶,有利于分析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僅可以幫助辨別是否患病,還能鑒別良性與惡性,有利于小肝癌早期臨床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