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張雪茹
(新沂市鐵路醫院,江蘇 徐州)
剖宮產子宮疤痕妊娠是臨床婦科較為罕見的遠期并發癥,即指剖宮產后子宮疤痕處有滋養葉細胞、受精卵種植。其具有較高危害性,因疤痕處纖維組織較多、肌壁薄弱,一旦發生CSP,產婦妊娠后以及發生大出血、子宮破裂等高危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中對CSP仍無統一處理方案;臨床中根據產婦不同情況,選擇正確的處理方法,對減少高危并發癥發生,挽救患者生命至關重要[1]。鑒于此,本研究對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CSP患者80例作為觀察對象,探究宮腔鏡電切除術和陰道病灶切除術的臨床效果。
1.1.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CSP相關診斷標準;②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①排除合并有凝血功能異常者;②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有精神或神經疾病史;④不愿配合研究者。
1.1.3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CSP患者80例,經超聲檢查篩入者均確診;所有患者均有不規則陰道流血、停經,部分患者出現下腹疼痛癥狀。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平均(32.14±5.51)歲,孕次(3.54±1.31)次。對照組 40例,平均(32.26±5.36)歲,孕次(3.55±1.32)次。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批準,同時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術前檢查
入院后,術前所有患者均進行盆腔MRI檢查、陰式彩超(TVS)、血β-HCG檢查,經檢查確診為CSP。術前EVS檢查顯示患者病灶最大直徑2.3~8.6 cm;盆腔MRI檢查顯示病灶肌層厚度約 0.5~2.6 mm,平均(1.20±0.39)mm,TVS檢查顯示病灶位置肌層厚度約1.9~5.2 mm,平均(3.30±0.16)mm,而血β-HCG水平約520~74660 U/L,明顯升高。
1.2.2 手術方法
術前給予所有患者肌注20 mg氨甲喋呤,1次/d,持續用藥3~5 d,用藥第7天執行手術治療;對照組使用陰道病灶切除術治療,在臨床治療時需嚴格按照陰道病灶切除術實施流程和要求進行治療。觀察組使用宮腔鏡電切除術治療。本研究中使用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電視宮腔鏡進行手術。在術中使用5%甘露醇溶液作為膨宮介質,在膨宮完成后可在宮腔鏡直視下進行電切手術治療。在電切治療時,電凝功率為40~50 W,電極功率為60~70 W。在將病灶組織切除后可進行電凝止血。兩組在手術中均需徹底清除病灶。
統計觀察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指標,包括:術后出血量、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并進行隨訪,觀察術后1~3月患者子宮下段前壁肌層厚度、月經來潮時間、血清β-HCG轉陰時間等。
使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本研究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術中術后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住院時間、術中術后出血量對比(±s)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住院時間、術中術后出血量對比(±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術后出血(mL) 術中出血(mL)對照組 40 2.61±0.43 51.23±7.64 233.42±100.03觀察組 40 1.82±0.31 41.64±9.05 20.31±6.24 t 9.426 5.121 13.448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手術治療后的子宮下段前壁肌層厚度、月經來潮時間、血清β-HCG轉陰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術后指標對比(±s)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術后指標對比(±s)
血清β-HCG轉陰時間(d)觀察組 40 4.81±0.72 32.03±5.22 21.35±3.72對照組 40 4.79±0.66 32.18±5.31 21.47±3.69 t 0.130 0.127 0.145 P 0.897 0.899 0.885組別 例數 子宮下段前壁肌層厚度(mm)月經來潮時間(d)
CSP是臨床婦產科較為少見的高危病癥,目前臨床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近年來,隨著臨床多次人流、剖宮產人數增多,CSP發病率不斷升高。CSP病灶位置具有豐富的血運、且肌層較為薄弱,產婦分娩過程中極易出現血管斷裂,發生大出血,對產婦生命構成威脅。臨床中對CSP主要依據影像學檢查、病史等進行診斷,而血β-HCG高低則是判斷CSP治療結果的重要指標[2]。
臨床中,產婦出現CSP必須終止妊娠,迄今其治療方法較多,且無統一說法。殺滅胚胎使其主要治療原則,其治療方法包括:宮腔鏡切除術和陰道病灶切除術等,不同方法療效存在差異;但無論哪種治療方法,降低風險、提高安全是其共同目標[3]。
在以往的治療中,陰道病灶切除術是最為常見的治療方法。這是因為在實施陰道病灶切除術的治療中,能夠對患者的病灶進行徹底清除[4]。尤其是通過陰道病灶切除術的方式,更是有著較長時間的應用,因此也有著較長的治療經驗,能夠對患者取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這對于患者而言有著重要意義。但仍需注意的是,雖然使用陰道病灶切除術能夠取得較好效果,但其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面,因此在手術中的出血量相對較大,也可能會導致各類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會對治療效果和安全性造成影響。
而隨著對子宮疤痕妊娠研究的不斷深入,微創手術理念開始得到了較多關注,宮腔鏡電切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謂宮腔鏡電切除術,其主要概念指的是使用宮腔鏡對患者病灶進行觀察,并通過操作孔置入電刀,應用電刀將患者病灶進行切除。相比陰道病灶切除術,宮腔鏡電切除術能夠顯著減小創面面積和出血量,同時使用電刀治療,也能夠避免在切除術治療中的出血量過多等缺陷。尤其是電刀在切除中,不會對病灶周邊正常組織造成傷害,因此治療效果和治療安全性明顯更高。
本研究也對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的有效處理方法進行了分析。通過本研究顯示,在對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患者實施臨床治療時,應用宮腔鏡電切除術可取得和陰道病灶切除術類似的治療效果,其子宮下段前壁肌層厚度、月經來潮時間、血清β-HCG轉陰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宮腔鏡電切除術的治療安全性更高,其住院時間、術中術后出血量均顯著低于使用陰道病灶切除術治療的患者。
綜上所述,在對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使用宮腔鏡電切除術能取得相比常規經陰道切除術明顯的療效,同時其安全性明顯更佳,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