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錫蓮,楊東梅,白云,董硯,王媛,王兵,霍香羽
(吉林省婦幼保健院(吉林省產科質量控制中心),吉林 長春)
本課題主要針對6個月至3歲語言發育落后的兒童進行家庭干預,因為小兒學習語言與父母的養育、教育和關注是分不開的,兒童語言的發展從新生兒期的反射性發聲到嬰幼兒期的語言感知、理解,再到詞匯、句子階段,都需要家庭語言環境豐富的刺激,逐步發展到語言成熟階段。嬰幼兒階段語言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前語言階段,在這個還沒有掌握真正語言的階段,兒童必須借助與視覺相關的眼神、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完成人際交流,這是在語言發育早期所特有的能力。本研究通過對兒童語言能力的各方面篩查:即從語音和語言表達、聽覺感受和理解、與視覺相關的表達和理解分別進行評估,早期篩查,早期發現語言落后問題,并針對家庭養育環境評估,對語言遲緩兒童早期家庭干預,早期改善,為提高兒童語言發育水平、智能發育水平、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提出切實有效的家庭干預措施,更好地提高兒童語言發育及智能發育水平。
(1)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吉林省婦幼保健院兒保門診常規體檢的6個月至3歲的選取400人,男女各200人,進行發育篩查、語言篩查。
(2)2018年至2019年12月在長春市社區常規體檢的6個月至3歲選取400人,男女各200人,進行發育篩查、語言篩查。
(3)干預組:在吉林省婦幼保健院就診的400名6個月至3歲的兒童發育篩查出語言發育遲緩小兒為干預組,干預組為兒保門診醫生定期指導家長的家庭干預組。
(4)對照組:對來自社區兒保門診的400名6個月至3歲以內的語言發育遲緩的小兒,家長不接受干預的為對照組。
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小兒在性別、母親文化、環境條件、體格發育方面無明顯差別。全部對象排除孤獨癥、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腦癱、先天性甲低、苯丙酮尿癥、21-三體綜合征等先天遺傳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的病殘兒。
干預組常規體檢、生長發育監測、語言測評、睡眠評估、智能測評,并加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指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即指導家長建立良好語言互動環境、良好睡眠養育行為,促進小兒早期綜合發展,即干預組在進行常規體檢同時給予語言篩查問卷評估、睡眠評估,根據不同程度的兒童語言問題,對兒童家長進行個性化干預指導。對照組只進行常規體檢、生長發育監測、語言問題篩查,未做睡眠養育行為、語言發展、家庭養育行為干預等指導。
在嬰兒6個月時對各組患兒進行體檢、生長發育監測、語言問題評估、家庭養育行為、睡眠評估、跟蹤隨訪頻率根據個體情況1~3個月1次,1.5歲時智能發育測評。
語言篩查評估采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研制的《嬰幼兒語言發育篩查量表》的評估問卷,應用山東省婦幼保健院何守森等研制、濟南微型軟件有限公司開發的《0~6歲兒童家庭養育環境問卷》進行家庭養育行為問題評估。
采用Epi Data3.1建立數據庫,Excel2007整理數據,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對象共800名6個月至3歲兒童,篩查出語言問題132人(語言問題檢出率為16.5%),隨機分組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即接受家庭語言干預組66人,即未接受家庭語言干預的對照組66人。
表1家庭睡眠養育行為良好的兒童干預組和對照組語言問題改善率都顯著高于家庭睡眠養育行為不良的;干預組中睡眠行為良好兒童的語言問題改善率,比睡眠行為不良兒童的語言問題改善率增高28.7%,對照組中睡眠行為良好比睡眠行為不良兒童的語言問題改善率增高了18.0%,不同睡眠養育行為的兒童語言問題改善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顯示經兒保醫生定期指導家長組語言落后問題改善率明顯增高,早期干預組嬰兒語言問題改善率和家長語言環境刺激缺乏發生率分別為56.1%、8.7%,干預組較對照組語言問題改善率提高30.5%,家庭語言環境貧乏發生率降低2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家長重視社會交往互動及家庭語言干預指導組比未進行語言、睡眠行為干預指導的對照組的運動發育指數和智能發育指數明顯增高,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表3說明按照科學規范的語言干預和社會功能促進可使嬰兒的體能智能得到良好發展。

表1 6個月至3歲兒童不同睡眠行為的語言行為問題改善率比較(n, %)

表2 6個月至3歲干預組與對照組語言問題改善率和家庭語言環境貧乏發生率比較(n, %)
表3 1.5歲干預組與對照組運動、智能發育指數情況(±s)

表3 1.5歲干預組與對照組運動、智能發育指數情況(±s)
組別 人數 運動發育指數(PDI) 智能發育指數(MDI)干預組 66 114.2±4.1 117.3±4.2對照組 66 104.1±3.2 103.1±8.5 t 4.11 4.65 P<0.05 <0.05
本課題研究目的是在0~3歲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早期篩查影響兒童語言發展問題,指導兒童家長按照語言發育規律科學地促進語言發育,提高語言理解、表達能力,提高智能發育水平,對提高人口素質、減低傷殘率都有著積極作用。因為幼兒語言的發育與先天的大腦皮質語言中樞的發育有關,也與后天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家庭經濟水平好、幼兒讀物和親子交流對幼兒的語言發育均有促進作用[1]。
兒童語言發展是一個兒童大腦認知攝取信息、儲存信息、分析信息和決策信息的認知過程,語言能力是認知的重要部分。因為嬰兒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睡眠不僅能促進個體的生長發育,還能促進嬰幼兒學習、形成和維持記憶等認知功能的發展,睡眠對學習記憶的形成過程非常重要[2]。從表1顯示了家庭干預組睡眠良好的語言問題改善率比睡眠不良的語言問題發生率明顯增高,差異有顯著性,表明家庭養育環境中良好睡眠行為對小兒的語言發展有積極作用。
從表2顯示,對照組比干預組語言問題和家長語言環境貧乏發生率都較高,并有顯著性差異。兒童的語言發育是指對語言的獲得,包括感知、理解和說出語言,兒童在日常活動和與成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成人的熏陶影響,孩子不斷地模仿和練習,逐漸獲得了語言。如果家庭語言環境貧乏,孩子語言感知缺乏,語言理解差,語言發育水平低于同齡兒童。本研究通過對按要求頻次進行各時點進行隨訪干預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進行個性化干預指導的患兒比未進行個性化干預指導的患兒語言問題改善率明顯增高,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說明經過預指導家長改善語言環境和睡眠養育行為,會提高兒童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增加兒童語言問題的改善率。
通過從嬰兒期開始指導家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早期綜合發展促進模式,形成良好的母子親情溝通方式,豐富的語言環境,建立良好睡眠行為,對促進語言發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表3結果顯示,干預組運動指數和智能指數都顯著高于對照組,并有顯著性差異。嬰幼兒學習語言比成人快得多,因為這時期腦處在突出生長頂峰期,提供了語言傳遞選擇的最佳機會,神經系統有高度可塑性但是嬰幼兒語言的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是他們必須被暴露在某種語言的聲音、意義和語法連貫組合刺激之下,腦內的語言網絡才能完成正確和持久的連線[3]。所以,人學習的黃金時期是3歲以前,最好是從新生兒開始教育。
家庭干預比未進行家庭干預的兒童語言問題改善率明顯增高,差異有顯著性,不管兒童的行為問題是受到家庭的影響,或影響了家庭,但是能從多個方面改變問題行為。干預側重家庭系統中特定時間內的優勢。這種干預能改變兒童或父母,改變兒童對待父母的方式;改變父母對待兒童行為的解釋或理解;改變父母獲得疾病或發育行為相關知識后對待孩子的方式。因此可見家庭干預訓練對改善語言問題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