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亮
(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山西 陽泉)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簡稱,臨床上又稱之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臟病[1]。年齡較大者的冠心病發(fā)病風險較大,通常冠心病患者還同時伴隨著血脂高的情況,大多數(shù)患者還伴隨著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2]。在全球疾病中,冠心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并發(fā)癥。其中心肌梗死就是冠心病中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3]。臨床上,冠心病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臨床特點。若患者一旦發(fā)病,并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癥狀[4]。由于該疾病起病較急,因此若救治不及時,可能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導致其生命受到威脅[5]。急救效果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存結局,對于患者的救治意義重大。本次研究就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院前急救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析。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為自行來院者采用常規(guī)急救措施,觀察組患者則由120采用院前急救措施后接回院內進行治療。其中觀察組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齡為44~75歲,平均(56.72±9.74)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19例,年齡為43~77歲,平均(56.81±9.81)歲。納入標準為:①未患有精神疾病,能盡量良好的溝通交流;②經(jīng)診斷符合冠心病心肌梗死診斷標準;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①處于哺乳期等特殊時期者;②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嚴重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大(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為自行來院接受治療者,入院后采用常規(guī)急救措施進行治療,包括為患者進行心電圖急診,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生化指標檢查、心肌酶及心肌標志物檢查等。同時為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包括靜脈通道的建立、心電監(jiān)護以及吸氧處理等。在收治患者入院后,可根據(jù)患者的情況給予口服阿司匹林、硝酸甘油、阿托伐他汀片等鎮(zhèn)痛藥物。若患者存在其他并發(fā)癥,可給予患者對應的藥物進行治療。若患者出現(xiàn)心跳驟停的情況,則給予患者心肺復蘇術、電除顫、呼吸機輔助等治療,同時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觀察組患者則為患者或其家屬撥打120電話前往救治患者,在接到患者后采用院前急救措施后接回院內進行治療。在醫(yī)生到達患者處,應為患者進行相應的急救處理,包括為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護、吸氧處理等,同時為患者建立起靜脈通道,并根據(jù)癥狀表現(xiàn)及并發(fā)癥情況給予患者對應的藥物進行治療。若患者出現(xiàn)心跳驟停,則在現(xiàn)場為患者開展心肺復蘇術、電除顫及氣管內插管術等急救措施。在開展急救措施處理后,將患者平穩(wěn)抬上急救車上轉運回醫(yī)院進行進一步診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有效率及兩組患者的救治情況,包括搶救時間、救治總時間、心電圖恢復正常時間以及心梗癥狀消失時間。
兩組對比數(shù)據(jù)用SPSS 18.0軟件分析、處理,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有效率(n, %)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救治總時間、心電圖恢復正常時間以及心梗癥狀消失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患者短(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s)
心梗癥狀消失時間(h)觀察組 40 34.19±7.15 53.14±8.17 59.18±8.42 50.27±6.42對照組 40 67.59±9.49 67.81±10.64 71.57±12.33 66.41±9.11 t 17.778 6.916 5.248 9.159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shù) 搶救時間(min)救治總時間(h)心電圖恢復正常時間(h)
冠心病患者在臨床上通常表現(xiàn)為胸骨后或心前區(qū)發(fā)作性絞痛等,對于冠心病病情進展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xiàn)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并發(fā)癥,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為心肌梗死。在臨床上,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發(fā)病通常較急,且病情進展迅速,有較高的死亡率[6]。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若在冠心病心梗死患者發(fā)病的第一時間給予患者有效的急救措施能有效提升臨床的搶救成功率。院前急救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急救措施[7],是醫(yī)院在收到患者的呼救后,立刻對急救物資再次進行檢查整理,確認無誤后立即開往醫(yī)院的急救現(xiàn)場,到達患者處后,立即為患者開展緊急急救措施[8]。在前往現(xiàn)場的同時,急救醫(yī)師可與患者家屬通過電話交流,囑咐患者家屬如何正確擺放患者的體位,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安撫,同時對患者既往病史、基本信息及發(fā)病的誘因等信息進行相應的了解,同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大致的抵達時間,盡量安撫患者的恐懼、擔心等心理,安撫患者家屬的急迫、焦慮情緒。在達到患者處后,急救人員即可為患者開展急救治療。首先明確患者的相關身體狀況,護理人員應當在急救醫(yī)師的指導下,為患者進行氧氣支持等治療,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為患者進行吸氧處理能有效使患者的心肌缺氧情況進行緩解,還能促進患者血氧飽和度的增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呼吸困難等癥狀。同時急救醫(yī)師應當根據(jù)患者的情況,給予患者擴張血管類藥物、止痛藥物等,以促進患者交感神經(jīng)興奮的減輕。在到達現(xiàn)場后,急救人員還應當快速為患者建立起靜脈通道,以便在將患者運轉至醫(yī)院進行治療后,能在第一時間內將溶栓藥物、急救藥物等輸入到患者體內,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救治時間,從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使患者的死亡率降低[9]。在轉運患者的途中,急救人員應當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在為患者開展搶救措施的同時,急救人員應當盡量安撫患者的情緒,使患者能保持平穩(wěn)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能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有效率,還能有效促進患者預后的提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P<0.05);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救治總時間、心電圖恢復正常時間以及心梗癥狀消失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患者短(P<0.05)。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開展有效的院前急救治療,能使患者的病情進展有效得到緩解,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臨床死亡率,提升臨床搶救成功率,對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意義重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