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
(新疆溫宿縣人民醫院,新疆 溫宿)
新生兒黃疸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醫學上將新生兒黃疸嚴格規定為出生28 d以內的新生兒的黃疸,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患兒自身膽紅素代謝出現異常而造成的血清膽紅素升高,由此在新生兒皮膚、黏膜及鞏膜出現黃疸[1]。針對新生兒黃疸多采用藍光照射的方式進行治療,藍光照射分為間歇性和持續性,通過藍光照射后可有效解決新生兒黃疸現象,但新生兒可能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影響后期恢復。為研究間歇性藍光照射和持續性藍光照射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選取300例新生兒進行對比治療,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0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其中對照組男83例,女67例,年齡1~28 d,平均(7.18±3.26)d;觀察組男 78 例,女 72 例,年齡 1~28 d,平均(7.47±3.55)d。對比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兒在照射前均進行補液、糾正酸中毒和維持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患兒采用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具體如下:將患兒雙眼蒙上黑色眼罩,會陰處采用紙尿褲遮擋,隨后將其放入黃疸雙面治療箱中進行照射,每照射12~16 h后間隔8~11 h,每日照射1次即可。觀察組患兒采用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具體如下:照射前準備工作與對照組患兒一致,在照射3~6 h后間隔3 h左右再照射相同的時間,每日照射2次即可。在整個照射治療過程中,醫師需隨時注意患兒精神面貌,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如若出現即可采取應對措施并將其記錄。
(1)對比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其中患兒黃染現象消失,血清膽紅素水平完全為正常水平為顯效;患兒黃染現象有所改善,血清膽紅素水平與正常水平有一定差異為有效;以上所有情況均未任何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對比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腹瀉、發熱和皮疹。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兩組患兒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進行表示,經由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n(%)]
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對比情況[n(%)]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通常在患兒出生3 d內出現,但在10 d左右即可自行消退,患兒無任何明顯臨床癥狀,而病理性黃疸則是在患兒出生1 d內出現,持續時間較長,雖然可能會自行消散,但是會復發,具有很強的危害性。一旦出現新生兒黃疸,患兒全身均可能出現黃染現象,病情嚴重時還會造成患兒精神不振、厭食、呼吸困難和高聲尖叫等,甚至會誘發新生兒死亡,因此一旦發現新生兒黃疸需立即進行治療,確保新生兒生命健康[2]。藍光照射是借助納米藍光將患兒體內多余的膽紅素分子吸收掉,而患兒尚未結合的膽紅素能在藍光照射的作用下轉化為異構體,異構體能與患兒尿液和膽汁相溶,進而排出體外,但是也會造成相應的不良反應。通過本次研究也可發現,持續性藍光照射與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效果差異不大,但是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間歇性藍光照射和持續性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都具有不錯的臨床療效,但是間歇性藍光照射不良反應情況少,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