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堅
(海南省東方市東方醫院,海南 東方)
腹股溝疝是老年患者常見的病癥之一,其病因是腹部臟器由于各種因素導致位置發生改變,形成臟器間的間隙、裂孔或由于先天性發育不良形成的薄弱區進入身體另一部位[1],因此為探究更有效的方法,本文通過對58例腹股溝疝老年患者進行研究,現有以下報告。
選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的58例腹股溝疝老年患者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齡56~66歲;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55~68歲。兩組患者在接受完整的治療過程中,資料完整,在本人及家屬知情條件下參與,性別、年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進行疝修補術前,兩組患者均需要經過相關檢查,對糖尿病以及前列腺增生等病癥的患者進行合理的處理,采用硬外膜麻醉的方式開始手術[2]。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疝修補術;觀察組患者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具體如下。
①在手術部位進行消毒處理,向腹股溝內外斜切口注射1%利多卡因溶液[3],隨后切開皮膚經過皮下組織尋找疝囊。
②發現疝囊后,需要將其游離至頸部,若疝囊體積較大,可在游離至頸部前3~4 cm處將其橫斷,遠端不做進一步處理,近端分離后使用縫合術進行閉合;若疝囊體積較小,則可以直接將疝囊經內環口翻入腹腔,將漏斗網塞的間斷和疝囊底部最遠端固定1針,隨后將高位游離疝囊推入內環口送入腹腔[4]。網塞較大可對其進行修剪。
③使用可吸收縫線間斷縫合疝填充物的花邊基部和疝環腹橫筋膜以固定填充物,對患者使用網塞需要剪切成鈍頭圓錐形,將鈍頭塞入股環深處,錐形底部與股環平行,將圓錐底部邊緣與恥骨疏韌帶、陷窩韌帶、腹股溝韌帶各縫合1針,同時根據腹股溝韌帶到聯合腱以及恥骨結節和疝內環的距離修剪補片,放置于四周組織并縫合4~6針,隨后關閉切口[5]。
④術后于患者膝關節下放置軟墊,減少腹部張力。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和術后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術后生活質量質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進行評分[6],數值越高則代表情況越好。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s)與計數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和術后情況,觀察組的整體治療時間及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和術后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和術后情況對比(±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后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n=29) 51.61±9.21 3.49±1.46 4.01±1.42對照組(n=29) 64.98±10.86 10.54±1.68 6.84±1.94 t 5.056 17.057 6.339 P 0.000 0.000 0.000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P<0.05),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P<0.05),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s)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s)
組別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軀體疼痛 社會功能 精神狀況觀察組(n=2 9) 7 9.4 6±5.4 6 5 2.4 7±1 1.5 9 5 7.1 3±9.8 6 8 2.4 1±5.6 6 8 2.6 0±1 0.5 4對照組(n=2 9) 6 9.8 9±7.0 4 4 6.4 8±9.6 5 5 0.1 2±7.8 5 6 9.3 2±7.5 9 7 0.8 9±9.6 3 t 5.7 8 5 2.1 3 9 2.9 9 5 7.4 4 5 4.4 1 7 P 0.0 0 0 0.0 3 7 0.0 0 4 0.0 0 0 0.0 0 0
腹股溝疝是普通外科臨床手術中典型病例,通常是由于腹股溝的腹橫筋膜缺損或薄弱的組織結構導致的,常發病于老年群體中,一旦形成,便需要及時的手術進行治療[7],無法自愈。傳統疝修補術的高復發率、創面大、手術時間長等特點可能會對身體不佳的患者產生手術或生活上的影響,因此對患者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則成為了當前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方式,根據相關調查以及實驗探究,使用無張力疝修補術能夠大大改善傳統疝修補術中的創面大、時間長以及高復發率等特點,保證了患者的術后康復情況以及生活質量。無張力疝修補術采用人工材料加強腹股溝管后壁,不干擾人體正常解剖結構,局部對合無明顯張力,能使受力得到緩沖。
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疝囊的橫斷、網塞周圍組織的固定、網塞前段至疝囊頂端的固定都是手術重點,目的是為減少患者術后異物感;②防止感染、止血及時、防止血管神經損傷、防止網塞直接接觸臟器;③避免壓迫精索造成疼痛或壞死現象;④注意復發因素,例如網塞旁疝環口脫出以及網塞自疝環口脫出等因素[8]。
通過對58例腹股溝疝老年患者進行研究得到結果:觀察組的整體治療時間及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P<0.05),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看出無張力疝修補術給患者帶來的優勢性,明顯改善了傳統疝修補術中的手術時間長、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以及患者術后的整體生活水平低的特點。
綜上所述,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創面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的特點,能夠更有效地運用于老年腹股溝疝的治療中,值得臨床醫學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