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強,郭建林,俞俊文,郝娟
(新疆葉城縣人民醫院,新疆 喀什)
血常規是臨床上常見的檢驗項目,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能夠對患者診斷治療的有效性起到重要的作用[1-2]。但是采血部位、采血方法、儀器試劑、操作規范等方面因素都能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產生影響。為了減少患者血常規檢驗結果的誤差,需要對影響血常規檢驗的各個方面進行控制[3]。本文主要研究標本臨檢前混勻靜置時間對檢驗結果的影響,現將具體情況整理如下。
邁瑞產的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型號為BC-5800。所有的試劑以及質控品和校準品都是邁瑞BC-5800配套產品。所有的試劑都在有效期內,并且按照正確的保存條件進行保存。
實驗室的環境溫度為23 ℃,濕度為75%,實驗室儀器電壓穩定正常運行。進行檢驗前將儀器用配套的標準品進行儀器校準。將五個血常規樣品進行a、b、c、d、e編號,將所有樣品進行混勻分別靜置 0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對每個樣品進行檢驗10次,進行采樣時,取樣針插入試管的深度距離試管底部5 mm,詳細記錄檢驗結果。
對比分析5支血常規標本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血小板的檢驗結果以及變化規律。
血常規標本混勻后不同靜置時間檢驗結果對比見表1。
邁瑞準品計數參數靶值見表2。
根據上文實驗結果,我們能夠了解到,血常規標本混勻后靜置0 min時,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血小板這四個指標檢驗結果的平均值都低于靶值,偏差較大。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血液標本在進行混勻的過程中會出現數個小氣泡,因為氣泡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了標本的體積,所以導致取樣的實際血量不足,導致檢驗結果的平均值都低于靶值,偏差較大[4-5]。血常規標本混勻靜置10 min或者20 min之后,取樣位置的微小氣泡已經上浮到標本的表面,所以能夠取得的血樣具有良好的均勻性和穩定性,確保四個指標檢驗結果跟靶值接近。當血常規標本混勻靜置時間延長到30~40 min時,隨著細胞比密的變化,取樣處的紅細胞計數、血小板濃度會逐漸增加,導致檢測結果的平均值增加,跟靶值的偏差較大。由于白細胞計數、血小板上浮的速度較慢,所以此時白細胞計數、血小板檢測結果的變化不明顯。
表1 5支血常規標本混勻后不同靜置時間檢驗結果對比(±s)

表1 5支血常規標本混勻后不同靜置時間檢驗結果對比(±s)
混勻后靜置時間血小板(109個/L)0 min 4.50±0.14 132.1±3.1 9.46±0.12 119.6±5.8 10 min 4.73±0.02 137.6±0.4 9.86±0.10 126.9±3.0 20 min 4.76±0.02 138.1±0.5 9.72±0.06 126.1±3.2 30 min 7.95±0.03 140.8±0.8 9.79±0.10 125.0±3.2 40 min 6.92±0.02 141.4±0.8 9.75±0.20 125.6±1.7紅細胞計數(1012個/L)血紅蛋白(g/L)白細胞計數(109個/L)

表2 邁瑞準品計數參數靶值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應用的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驗,根據標準操作程序都是混勻后直接進行檢測,能夠導致檢驗結果偏低,所以需要根據檢測數據修訂標準操作程序,確保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將血常規標本混勻靜置后,靜置時間達到10~20 min,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血小板這四個參數最為穩定,最接近靶值數據。所以進行血常規檢驗時應將血常規標本混勻靜置10~20 min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