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莉
(浙江省龍泉市人民醫院 檢驗科,浙江 龍泉)
在臨床危重疾病患者治療中,輸血技術是一項關鍵內容,主要應用在失血性疾病、受傷大出血、部分外傷患者等的臨床治療中[1-2]。然而輸血過程中,多數患者可出現蛋白尿、過敏、發熱等癥狀,導致輸血效果下降,對輸血技術的臨床應用造成了限制,這也使得成分輸血技術開始受到關注[3-4]。研究顯示,輸血不良反應中以非溶性輸血反應的發生風險最高,其原因主要為血液中白細胞釋放炎性介質以及傳播疾病引起,因此臨床通過應用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對其發生風險進行控制。我院就常規輸血與少白細胞技術對輸血不良反應的降低作用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研究在依據納入標準、排除標準的基礎上納入輸血治療患者共80例,收治時間為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參照組(n=40)經常規技術進行輸血,觀察組(n=40)經少白細胞技術進行輸血。參照組內,男26例,女14例,年齡為22~52歲,平均(36.12±0.21)歲。外科手術出血:產后大出血患者:其他原因為23:10:7。觀察組內,男27例,女13例,年齡為21~51歲,平均(37.02±0.19)歲。外科手術出血:產后大出血患者:其他原因為25:11:4。納入對象的信息材料經上傳處理,計算結果顯示P>0.05,符合研究公平性。
納入標準:患者輸血前經檢查均無禁忌;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此次研究;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患者存在免疫性疾病史。
參照組患者經常規技術進行輸血,主要予以懸浮紅細胞輸注,觀察組患者經少白細胞技術進行輸血,將血液內的白細胞經細胞篩查去除。
輸注過程中依據患者機體情況予以監測,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癥狀表現,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適癥狀,并監測患者的體征指標,確定患者體征指標水平處于正常范圍內。對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及時予以處理,并結束輸血。醫護人員協助患者靜臥,保持休息,使患者不適癥狀減輕。不良反應較為嚴重的患者,遵醫囑應用抗過敏藥物予以輸注,依據患者病情調整藥物劑量以及用藥方式。輸血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做好急救準備,若患者出現異常狀況,則及時開展急救。
對兩組患者的輸血過程予以監測和記錄,并在輸血過程中記錄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包括血紅蛋白尿、過敏等,并記錄患者輸血前后發熱的發生情況,并予以組間數據比較。
統計工作使用SPSS 15.0軟件,合理挑選數據集剖析整體效果。一切假設檢驗均采用雙側查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數據參照χ2檢驗進行查驗,數據以率(%)的形式表述;計量資料參照t檢驗進行查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述。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血紅蛋白尿、過敏、其他)較參照組低,組間數據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
輸血前兩組患者發熱發生率數值相當,組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觀察組的發熱發生率較參照組低,組間數據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輸血后發熱情況比較[n(%)]
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輸血技術在臨床上逐漸成熟和完善,并在各類危重癥救治中得到應用。失血較多的患者在經輸血后,機體體征指標可恢復穩定,提高患者后續搶救成功率,使患者有更長的存活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6]。
患者在輸血過程中,需做好血型鑒定,防止溶血事件的發生。然而據數據統計顯示,國內因輸血所致的不良反應事件頻頻發生,其發生與客觀因素、患者、醫護人員干預無明顯聯系,其機制在目前尚不明確,其中患者自身機體因素、實際病情、疾病類型、癥狀表現等已被確定為影響因素。部分患者輸血過程中出現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多數患者的輸血相關不良反應發生在輸血后的2 h左右,臨床癥狀包括皮膚紅疹過敏、發熱等癥狀,病情嚴重還可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對患者生命質量造成威脅。研究認為,機體排斥反應是輸血所致,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與血液內的異體白細胞聯系密切。有研究指出,機體白細胞可寄生在一系列類型的病毒上(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而這些含有病毒的白細胞經輸血技術進入患者機體內后,即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甚至可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傳染病。在目前,人們義務捐血的意識不斷提高,義務獻血工作開展力度加大,然而輸血工作缺乏對白細胞寄生病毒檢測工作的重視,導致捐獻者的血液內存在含有病毒的白細胞,致使接受輸血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另外,異體白細胞經輸注進入患者機體后,受異體白細胞炎性因子作用,可使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受到破壞,患者可發生一系列不良反應,還可使患者預后恢復受到干擾,誘發一系列并發癥,因此臨床上需要選擇合適的輸血方法,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7-8]。
隨著輸血技術的完善,少白細胞技術開始在輸血工作中得到應用,作為一項新型輸血技術,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應用價值。我院對觀察組實施少白細胞技術輸血,與實施常規輸血的參照組進行對比,結果得出,觀察組的不良反應(血紅蛋白尿、過敏、其他)較參照組低,組間數據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前兩組患者發熱發生率數值相當,組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觀察組的發熱發生率較參照組低,組間數據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少白細胞技術實施臨床輸血,可提高輸血過程中的安全性,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這是因為,在輸血環節中實施少白細胞技術,可將血液中白細胞數量清除,使血液中病毒、炎性介質被篩除,同時血液中白細胞被去除后并不會影響血液中的紅細胞,因此預期輸血效果并不會受到影響,同時提高了安全性,使患者免疫系統得到保護。因此醫護人員需要積極推廣應用少白細胞技術進行輸血,將異體白細胞清除,使輸血安全性得到保障,使患者機體免疫成分與輸入血液的排斥反應得到調控[9-10]。
綜上所述,將少白細胞技術應用在臨床輸血中,可有效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減少輸血后發熱風險,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異體白細胞,使炎性因子、病毒等有害物質被篩除,降低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提高輸血安全性,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