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良,李彩蕓,葛發英,祁俊英,魏有霂,馬錄山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中醫醫院,青海 海東)
便秘為消化系統常見病癥,其是一種復雜的癥狀而非獨立存在的一種疾病,多見于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體力活動與食量減少,消化液分泌減少、腸蠕動減弱,食物在腸因素、腸道病變等方面因素也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1]。便秘患者主要表現為排便困難與排便次數減少,還可伴隨食欲缺乏、腹脹、腹痛等癥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中醫在各類疾病的治療方面都受到廣泛關注,本次研究將我院近期收治的52例患者作為一般研究對象,分別采取常規治療和中醫湯劑治療,對比不同療法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現做如下報道。
將筆者所在醫院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便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一般對象,將其進行隨機分組,將接受常規治療的25例患者納入對照組中,另27例接受大承氣湯聯合增液湯治療的患者納入觀察組中。對照組中,男性13例,女性 12例,年齡 50~70歲,平均(67.36±1.36)歲,病程1~18 d,平均(9.14±5.24)d;觀察組中,男性 15 例,女性 12例,年齡 50~71 歲,平均(67.66±1.44)歲,病程 1~20 d,平均(10.25±5.74)d。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平均年齡及病程等方面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檢驗提示差異不顯著(P>0.05),即有可比性。本研究內容及程序完全遵循醫學倫理學原則,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臨床診斷,確診為便秘。②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相關文書。③患者依從性較高,能配合相關檢查與治療,完成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異常、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②妊娠期與哺乳期患者。③對本次研究用藥有過敏史,或過敏體質患者。④在本次研究開始前1周內接受過抗便秘藥物治療,影響研究療效判定者[2-3]。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給予便通膠囊(生產企業:健民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9990071,規格:0.35g/粒),口服,2 粒 /次,2 次 /d。
觀察組患者接受中藥湯劑治療,給予大承氣湯結合增液湯:(1)方藥組成:芒硝 10 g、枳實 12 g、生大黃(后下)12 g、厚樸 15 g、玄參 10 g、麥冬 15 g、生地 15 g、甘草 10 g;(2)隨證加減:①對于伴有氣滯、舌苔薄膩以及脈弦者,可加木香10 g、烏藥6 g;②對于伴有熱結、舌紅苔黃以及脈數者,可加麻仁10 g、赤芍10 g;③對于伴有寒凝、舌淡苔白以及脈沉遲者可加肉蓯蓉10 g、吳茱萸10 g;④對于伴有氣血陰陽虧虛、舌淡以及脈虛或細澀者,氣虛加生黃芪20 g、生白術10 g,血虛加當歸10 g、杏仁10 g。上方藥入清水煎煮,取藥汁400 mL,分早晚服用,1日服1劑。
兩組患者均治療7 d為1個療程,按患者實際病情,可服用2~3個療程。2個療程服后進行療效判定。兩組治療期間均進行健康教育,合理飲食,多食蔬菜瓜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忌食肥甘厚膩與辛辣生冷之物[4-6]。
療效判定:本次研究療效判定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①痊愈:經治療,便秘癥狀完全消失,大便性質轉潤,排便通暢,短期內未見復發。②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大便性質轉潤,偶爾排便有輕微障礙,不影響日常生活。③有效:經治療,相關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大便性質轉潤,但排便仍有一定障礙。④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7]。
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腹脹腹滿、臨廁努掙、食納不佳、噯氣頻作、口苦口臭)進行對比,中醫證候積分采取三分制,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微癥狀,2分為中度癥狀,3分為重度癥狀。治療期間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腹脹腹滿、臨廁努掙、食納不佳、噯氣頻作、口苦口臭等方面評分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經治療,兩組各項評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觀察組中醫候診積分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s)
癥候 時間 觀察組(n=27)對照組(n=23) t P腹脹腹滿 治療前 2.74±1.36 2.80±1.25 0.161 0.873治療后 0.53±0.77 1.32±0.54 4.128 0.000臨廁努掙 治療前 2.66±1.05 2.69±1.36 0.088 0.930治療后 0.67±0.89 1.36±0.97 2.622 0.012食納不佳 治療前 2.84±1.15 2.77±1.25 0.206 0.838治療后 0.57±0.97 1.25±0.52 3.012 0.004噯氣頻作 治療前 2.86±1.28 2.97±1.36 0.294 0.770治療后 0.66±0.58 1.26±0.38 4.243 0.001口苦口臭 治療前 2.33±1.34 2.47±1.58 0.335 0.738治療后 0.87±0.39 1.32±0.87 2.420 0.019
本次研究過程中,與藥物相關或可能相關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對照組患者1例發生腹瀉,1例有腹痛表現,2例有惡心表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00%,觀察組1例發生輕微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0%,所有患者未經特殊處理,停藥后癥狀均自行消失。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欲便而艱澀不暢或是排便時間延長的病癥,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突出,便秘發病率明顯增高,有流行病學統計稱老年人便秘發病率高達15%~30%,而對于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來說,便秘發病率更是高達80%[8]。
便秘在中醫學中屬于“陰結”“陽結”或“脾約”的范圍,便秘發病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情志失調、稟賦不足、飲食不節等,以氣滯、熱結、寒凝、氣血陰陽虧虛致腸道傳導失司為主要病機。便秘病位在大腸,大腸的正常傳導需要氣之推動,血之濡潤、津之滋潤,而當外邪犯內,導致氣虛,氣虛致血滯,血滯則津虧,最終導致腸道失濡、胃燥腸枯,排便猶如無水行舟,便秘則生。因此益氣健脾、潤腸通便是治療本病癥的重要原則。
本次研究中大承氣湯一方出自于《傷寒論》,是峻下熱結之名方,主治熱結旁流證,而增液湯出自《溫病條辨》卷二,是治燥名方,主治無上焦證、陽明溫病,具有增水行舟之效。臨床多用于溫熱病、津虧腸燥、便秘等陰津不足之癥的治療。本次研究結果提示,接受重要湯劑治療的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的對照組,經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各項中醫癥候積分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更少,臨床用藥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