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燕,趙春梅,彭美霞,王旭東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通)
急性胰腺炎為常見急腹癥,具備發(fā)病急且進展迅速的典型特征,以胃潴留及腸麻痹等胃腸道動力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病情嚴重時可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1]。臨床上通常以西醫(yī)治療方法聯(lián)合中藥湯劑進行干預,但效果仍然不夠理想。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中醫(yī)相關治療方法逐漸開始得到關注,其中以耳穴埋豆與雷火灸較為常見。本次研究旨在探討比較不同治療方法對急性胰腺炎伴胃腸功能障礙的實際應用效果的差異性,具體如下。
采集2019年1~10月我院急性胰腺炎伴胃腸功能障礙患者80例,通過隨機法分為40例對照組與40例研究組。其中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為28~73歲,平均(40.89±4.61)歲;研究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為27~74歲,平均(41.29±4.89)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小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經(jīng)檢查后可確診為急性胰腺炎,同時伴隨胃腸功能障礙;②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存在胃腸道腫瘤及相關慢性疾病;②近期內存在胃腸道疾病相關癥狀;③存在精神異常或者意識障礙情況;④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
(1)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抗炎、禁食、藥物抑制胃酸分泌、胃腸減壓等。
(2)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清胰湯治療,基本方為:白芍、黃連、延胡索、木香各10 g;黃芪12 g;柴胡15 g;生大黃根據(jù)實際情況10~25 g(后下),以水煎煮至400 mL,1劑/d,分為上午與下午2次分別注入胃管(200 mL/次),需連續(xù)治療7 d。
(3)研究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耳穴埋豆結合雷火灸,將雷火炙條點燃后放置炙盒,選取患者天樞與關元兩處穴位,灸盒置于上述穴位每穴灸20 min,并于治療過程中關注病人感受,避免燙傷。選取患者相應耳穴:胰、膽、脾、十二指腸、內分泌、消化系統(tǒng)皮質下、肝,用75%酒精對耳廓作消毒處理,使用金屬探針確認敏感點,將王不留行籽貼于上述相應穴位后以順時針方法做旋轉及按壓治療,以具備酸脹感為“得氣”,每穴按壓 1~3 min,按壓 3~5次 /d,以 2 d作為間隔時間對王不留行籽進行更換,需連續(xù)治療7 d。
(1)統(tǒng)計兩組治療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指標包括: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腹圍減少量及首次肛門排便時間。
(2)統(tǒng)計兩組治療后炎癥相關指標水平變化情況,包括:白介素 -6(IL-6)、C-反應蛋白(CRP)與白介素 -10(IL-10)。
(3)通過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了解兩組患者對于治療過程的滿意情況,以100分為總分,評分≥85分即為滿意,評分<85分即為不滿意,計算兩組滿意度。通過簡化舒適度量表(GCQ)了解兩組患者對于治療過程的舒適感受,總共包括4個維度,使用1-4Likert Seale評分法,總分為16分,總評分超過12分即為舒適,未達到12分為不舒適,統(tǒng)計兩組舒適度。
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3.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首次肛門排便時間更短,腹圍減少量更多,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1。
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IL-6及CRP水平更低,IL-10水平更高,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指標對比情況(±s)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指標對比情況(±s)
組別 例數(shù) 腸鳴音恢復時間(d)首次肛門排氣時間(d)首次肛門排便時間(d)腹圍減少量(mm)研究組 40 3.29±1.01 4.02±1.55 3.67±1.41 45.1±2.2對照組 40 4.91±1.25 5.96±1.88 5.19±1.73 29.3±1.9 t 6.375 5.035 4.307 34.376 P 0.001 0.001 0.001 0.001
表2 兩組治療后炎癥相關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后炎癥相關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IL-6(pg/mL) IL-10(pg/mL) CRP(mg/L)研究組 40 23.39±7.68 5.93±0.55 32.26±10.06對照組 40 31.15±8.06 4.32±0.41 41.18±9.73 t 4.408 14.843 4.030 P 0.001 0.001 0.001
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舒適度與滿意度更高,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舒適度與滿意度對比情況[n(%)]
胃腸動力作為人體內重要消化生理功能,當處于正常狀態(tài)時可有效減少腸道內有害物質形成積聚的情況,使細菌過度生長及繁殖情況得到有效抑制;如胃腸動力減弱則會導致細菌過度生長繁殖,進而導致菌群失調,最終使胃腸道屏障功能受到損害,嚴重時可引發(fā)腸源性感染及細菌移位[2]。而急性胰腺炎可導致胃腸動力受到抑制,使腸道內容物停滯,刺激腸分泌增加后可進一步增大腸道壓力,導致腸粘膜屏障作用受到破壞,最終引發(fā)全身性炎癥反應及死亡[3]。因此在急性胰腺炎臨床治療中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為重要目標,其中腸運動狀態(tài)可作為影響病程及預后的重要因素[4]。
目前臨床上針對急性胰腺炎伴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較多,其中以西藥常規(guī)治療為主,但由于該方法對胃腸動力恢復方面的作用有限,因此實際治療中多與中醫(yī)技術結合使用,其中以清胰湯聯(lián)合治療較為常見。在我國中醫(yī)認知中,急性胰腺炎屬于“腹痛”范疇內,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清胰湯可通過鈣拮抗作用,使胃動素分泌增加,進而增強胃腸蠕動效果,以達到恢復胃腸功能的作用,但該方法由于該湯劑味道苦,口服后容易導致嘔吐或者腹瀉情況,因此治療效果不夠理想[5]。通過相關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許多專家學者充分利用中醫(yī)技術進行胃腸道恢復治療,其中包括耳穴埋豆與雷火灸。其中耳穴埋豆主要通過刺激相應穴位的方式使體內經(jīng)氣得到充分激發(fā),進而達到陰陽平衡及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6]。本次研究中耳穴選取胰、膽、脾、十二指腸、內分泌、消化系統(tǒng)皮質下、肝等穴位,均具有不同作用。其中胰穴為相應部位取穴,能夠使經(jīng)絡感傳直趨病所,進而產生一系列反饋調節(jié),以達到促進胰腺病理改變及恢復的作用;肝、膽、脾這三個穴位具有關聯(lián)性,其中肝穴本身具有舒肝利膽作用,同時還可主疏泄、脾司運化,因此肝與脾關系為疏泄與運化,若肝的功能正常,則能夠達到疏泄調暢,則脾胃升降適度,故有“脾之升從乎肝”“胃之降從乎膽”,肝脾不和,脾氣虛,升清無力,運化失職,則腹痛久泄;選取十二指腸主要依據(jù)為胰腺炎可累及該部位;選取消化系統(tǒng)皮質下主要用于調節(jié)患者消化系統(tǒng)功能;選取內分泌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可有效抵御外來毒素的侵害,進而導致機體抗毒功能增強,進一步降低血管通透性,使炎癥滲出得到明顯減少[7]。
雷火炙則立足于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為一種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相較于常見的艾條,其效果更好且滲透力更強;在實際臨床治療中主要通過藥物燃燒的方式將熱量以懸灸方法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通過熱效應使經(jīng)氣得以激發(fā),進而藥力能夠充分發(fā)揮并深入腑臟,以達到通氣及通竅的作用[8]。關元穴屬任脈,位于臍下三寸處,具有培補元氣及導赤通淋的功效;天樞穴位于臍中旁開兩寸左右,具有疏調腸腑、理氣行滯及消食的功效,屬于腹部要穴。以雷火炙對上述穴位進行刺激可達到明確治療效果,使患者胃腸功能得到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較于對照組,研究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首次肛門排便時間更短,腹圍減少量更多,說明耳穴埋豆結合雷火灸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胃腸功能,同時減少腹圍情況。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IL-6及CRP水平更低,IL-10水平更高,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耳穴埋豆結合雷火灸能夠使腸粘膜通透性降低,使其中炎性因子積聚情況得到改善,進一步抑制炎癥反應,使病情得到有效恢復。在實施雷火灸的過程中,護士始終陪伴在患者身邊,關注患者感受,隨時調節(jié)雷火灸的溫度;耳穴埋豆過程中護士每班均要觀察耳穴是否在位,督促指導患者正確的按壓方法,鼓勵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舒適度與滿意度更高,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耳穴埋豆結合雷火灸在實際治療中,能夠提高患者滿意度,相應的護理干預則能夠促進舒適度提高,使整體治療效果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在急性胰腺炎伴胃腸功能障礙臨床治療中,可通過耳穴埋豆結合雷火灸達到明確臨床效果,使胃腸功能得到有效恢復,進一步改善炎癥因子,使患者舒適度與滿意度提高,具備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