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倪之媛,李曉文,徐慧仙,王耀
(宿遷市宿城區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腦性癱瘓在臨床上又被簡稱為腦癱,腦癱是處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其腦部組織出現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導致的,大多數患兒的病癥都始于嬰幼兒時期。在小兒腦性癱瘓中,其主要癥候群為腦功能障礙而引發的姿勢異常及運動障礙[1]。腦癱患兒在行走時,通常會表現為雙上肢屈曲、全身肌肉處于緊張狀態、有關節難以伸直的情況,同時在大多數腦癱患兒的雙下肢中,還常表現出一種交叉的狀態,這種狀態在臨床上又被稱為“剪刀步態”,是腦癱患兒的特征表現[2]。除了有較為嚴重的運動障礙,腦癱患兒通常還伴隨著智力低下的情況存在,其認知功能多發生障礙[3]。認知障礙及運動障礙嚴重降低了患兒的生活質量,也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十分不利。有相關研究發現,通過針刺康復治療能幫助患兒恢復智力,改善患兒的認知功能障礙情況。本研究就小兒腦性癱瘓認知功能障礙的治療中,應用針刺康復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0例腦癱患兒進行分析。其中女性患兒有21例,男性患兒19例,年齡為0.5~4.76歲,平均(3.18±0.48)歲。其中1歲內的患兒有11例,在1~3歲的患兒有28例,超過3歲的患兒有1例。其中經順產產出的患兒有26例,剖腹產為14例;足月產的患兒為16例,早產兒為24例。體重低于2500 g的患兒有21例。在本組收治的腦癱患兒中,有25例患兒存在窒息缺氧史(其中有5例患兒有顱內出血的情況發生,5例為缺血缺氧性腦病),痙攣癥1例、7例患兒有黃疸現象,敗血癥1例、低血糖3例;有9例在母孕期發生感染。
所有患兒在收治入院后均采用針刺康復治療,治療方式如下:每次輪流選取以下一組穴位:①啞門、腎俞;②風池、足三里;③大椎、內關。對于有合并其他肢體癱瘓的患兒,根據患兒的具體癥狀不同,選取對應1~2個的穴位為患兒進行穴位注射。對于下肢癱瘓的患兒,可取陽陵泉、伏兔及環跳穴;上肢癱瘓的患兒可取外關、手三里、穴曲池。根據所選取的不同穴位以及注射藥劑的劑量不同選擇對應的針頭及注射器。在為患者進行局部皮膚的消毒處理后,采用無痛快速針法為患者進行穴位注射。首先將針頭插入至患兒的皮下組織后,緩慢將針頭推進,或將針頭采用上下提插的方式給藥,探求“得氣”針感。在針管回抽無血時推入藥液。為患兒進行穴位注射,通常采用的是一些營養腦神經的藥物。對于四肢軀干穴位,通常采用的藥物為胞磷膽堿鈉注射液,每穴的注射劑量為1 mL。若選穴于頭部位置,通常選用神經生長因子注射液、神經節苷脂、腦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每穴的注射劑量在1~2 mL。間隔1 d為患兒進行穴位注射,3次/周,1個療程為10次,在為患兒完成1個療程治療后,間隔7~10 d后再繼續為患兒進行治療,連續治療3個療程。在進行穴位針刺治療的同時,可指導患兒開展精細運動功能訓練,若患兒為肢體嚴重癱瘓的類型,可為患兒加用低頻電刺激療法。若患兒存在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可加用頭針療法。
在患兒入院時,測量并記錄患兒的GMFM分值,為患兒進行3個療程的治療后,再次為患兒進行GMFM的分值測量,對比患兒治療前后GMFM總百分比的變化情況[4]。
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兒在完成3個療程的治療后,其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均有明顯的改善,GMFM的總百分比分值較治療前有明顯的上升,見表1。
表1 對比治療前后患兒的GMFM的總百分比分值(±s)

表1 對比治療前后患兒的GMFM的總百分比分值(±s)
時間 例數 GMFM的總百分比分值治療前 40 26.58±5.76治療后 40 36.15±8.14 t 6.070 P 0.000
小兒腦性癱瘓在臨床上是指,患兒從出生前的胚胎發育時期至出生后1個月,在此期間,受多種原因的影響,而引起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害臨床綜合癥。小兒腦癱在臨床的表現包括了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還可伴隨著程度不一的智力障礙、視覺障礙、癲癇、聽覺障礙等。臨床研究中表明,智力的發育與認知功能有著密切關系,而大多數腦癱患兒都存在著智力低下的情況,因此大多患兒都有一定的認知障礙,對患兒的生活與家庭的交流造成了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患兒的健康成長[5]。在中醫中,認為治療腦性癱瘓應該以健腦益智、醒腦開竅為主。因此在患兒的針刺治療中,主穴選取大椎、風池、啞門等穴位。在中醫中,大椎穴與啞門穴為督脈經穴,根據《靈柩·大惑論》中所記載的,“五臟六腑之精氣……上屬于腦,后合于項中”,大椎穴作為諸陽之會,能起到醒腦開竅、振奮陽氣的作用,啞門穴擅清神志、通竅絡[6]。在中醫中,認為智力低下屬于“瘀癥”,因此在治療中,又取風池穴,以起到活血散瘀的作用,使患兒內絡血瘀的情況改善,從而改善患兒的認知情況[7]。有大量臨床研究發現,采用該種針刺療法治療小兒腦癱,其臨床效果顯著,能明顯改善小兒腦癱運動功能障礙及認知障礙,但缺乏了客觀的評價方式[8]。本次研究為了探究針刺療法對腦癱患兒認知障礙的影響,采用了GMFM量表評估腦癱患兒的粗大運動。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GMFM各能區的分值也出現了不斷增高的情況,治療前患兒的GMFM量表評分為(26.58±5.76)分,經3個療程的治療干預后,患兒的GMFM評分上升為(36.15±8.14)分,分值明顯提升。采用穴位注射的方式,不僅能將針刺的刺激作用發揮出來,同時還能有效地使藥物藥理作用得到發揮。給予患兒神經生長因子,能有效保護患兒的神經元及促進生長、突起,該種藥物在中樞神經及其周圍神經元的生長、分化等方面及功能性特征等方面的表達,起到了十分關鍵的調控作用。通過穴位注射神經生長因子,能促進患兒受損神經組織的自身修復,加快患兒恢復正常的神經細胞功能,且藥物能通過血腦屏障,通過穴位注射,能直接通過穴位、經絡組織滲透入腦部組織中,使藥效發揮最大,以實現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在腦性癱瘓認知功能障礙患兒的治療中,應用針刺康復治療,通過選用相應的穴位為患兒用藥,有效地促進患兒腦部神經功能的改善,加快了患兒認知障礙癥狀的改善,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