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紅
(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 兒科,山東 菏澤)
小兒肺炎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兒童呼吸內科疾病,其主要指小兒由不同病原體入侵感染導致肺部出現炎癥的情況,該疾病病發會導致患兒出現發熱、呼吸困難等癥狀,病情嚴重者還會誘發心衰、臟器衰竭、呼吸衰竭等并發癥,以此危及患兒性命。隨著我國嬰幼兒比例的增加,該疾病病發率愈來愈高,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嬰幼兒群體健康水平[1-3]。本文通過對健康教育在小兒肺炎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意在為提高該疾病臨床治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小兒肺炎患兒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兩組各50例患兒,其中研究組患兒年齡2~9歲,平均(6.7±2.2)歲,平均體重(21.4±3.3)kg,男女比例5:5。對比組患兒年齡 3~10歲,平均(7.1±2.9)歲,平均體重(21.5±3.7)kg,男女比例5:5。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兩組患兒均符合WHO關于該疾病的診斷標準。(2)兩組患兒及其家長均知曉此次實驗研究的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器官發育延緩者。(2)患有其他臟器疾病者。(3)患有遺傳疾病者。
1.2.1 對比組
對比組行常規護理干預治療,其中包括健康知識宣傳:護理人員對患兒及其家長行疾病知識宣傳,通過對病因、病程以及治療方法等進行宣傳教育,以此提高其家長對該疾病的認知度,進一步提高醫患配合度。體征監測:在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需立即對患兒呼吸頻率等體征指標進行監測,并實時記錄相關數據,在其體征指標發生較大波動時,需立即告知醫師,并展開相應的處理治療。
1.2.2 研究組
研究組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治療,其中包括健康心理教育:由于患兒年齡普遍偏低,其在病發后極易出現煩躁、抑郁等負性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對患兒展開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聯合患兒家長或成功治療案例宣傳等措施,幫助其舒緩緊張的情緒。健康生活護理:護理人員需針對患兒日常飲食習慣,為其制定健康飲食計劃,叮囑患兒避免刺激性較強的食物攝入,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確保營養充足。此外,還需叮囑患兒保持一定的運動,在家長的監督下可進行輕度運動訓練,以此提高自身免疫力和循環代謝能力。藥物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叮囑患兒按時按量服用藥物,通過引導暗示的方法,讓患兒明白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且在其初次用藥后,觀察患兒是否存在藥物不良反應,如存在不良反應發生,應立即停止用藥。
觀察兩組患兒接受治療后住院時間、止咳時間等住院指標,住院指標嚴格參考臨床資料,確保數據統計準確性。
用SPSS 19.0軟件對研究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具體對比數據見表1,兩組患兒經過不同護理干預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兒住院時間、止咳時間均低于對比組患兒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兒住院指標對比(±s, d)

表1 兩組患兒住院指標對比(±s, d)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止咳時間研究組 50 8.43±2.41 5.61±1.13對比組 50 14.39±2.95 9.41±2.71 t 11.063 9.151 P 0.001 0.001
小兒肺炎是嬰幼兒群體高發疾病之一,該疾病不僅會導致患兒相應的臟器功能受損,還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小兒肺炎病因頗為駁雜,細菌、病毒以及支原體等入侵感染均易導致該疾病病發,患兒臨床癥狀表現為呼吸窘迫、咳嗽、發熱等。目前針對該疾病主要采用藥物控制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患兒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治愈性較高[4-7]。
該疾病病發主要群體均具有年齡低、自控能力差等特點,在臨床治療中,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普遍較低,以此直接導致其配合度降低,在醫師展開治療時,患兒的各種行為均會對治療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考慮采用護理的措施,提高患兒對臨床治療的依從性。健康教育是臨床護理中重要的護理手段之一,其通過針對患者病情以及治療期間風險因素對患者展開一系列健康教育措施,以此降低患者患后治療期間的風險因素,進一步降低患者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的發生,最終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將其應用在小兒肺炎的臨床護理治療中,其對患兒展開健康心理教育、健康生活教育等措施,能有效改善患兒的依從性,使患兒能夠主動配合醫師展開治療,最終提高小兒肺炎臨床治療有效率,使患兒后期康復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8-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治療的研究組患兒,其住院時間、止咳時間均低于對比組患兒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的應用有效提高了小兒肺炎治療有效率,使患兒住院時間和止咳時間大幅度縮短,以此提高患兒康復效率。此外,健康教育的應用還能規避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的發生,以此降低醫療事故的發生率,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率,進一步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