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平,陳建芳
(1.重慶市中醫院,重慶;2.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心肌梗死(AMI)為臨床常見的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凸出,該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心血管疾病[1]。關于AMI急性期的治療和護理已經受到了臨床的廣泛重視,而進入疾病穩定期后,醫務人員及家屬對患者病情監督力也相應放松,患者容易產生僥幸心理,治療依從性降低,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導致疾病再次復發,引發嚴重后果[2]。近年來,中醫護理在臨床應用中得到了廣泛關注,本研究以我院近期收治的AMI患者為例,對其分別進行中醫情志護理與常規護理,以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將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0例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樣本中,按照不同的護理干預方式進行分組,其中33例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納入對照組中,另37例接受中醫情志護理干預的患者納入觀察組中。本次研究程序遵循醫學倫理學原則,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實施。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45~68歲,平均(59.14±8.47)歲,疾病類型:前壁梗死14例,下后壁梗死12例,正后壁梗死7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 45~70歲,平均(60.44±8.46)歲,疾病類型:前壁梗死16例,下后壁梗死14例,正后壁梗死7例。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入院后經臨床診斷及影像學檢查,明確為心肌梗死,經臨床治療,均進入疾病穩定期。②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相關文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嚴重器質性損害者。②中途退出研究或失訪者。③意識不清醒者,無法配合本次研究相關量表填制。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用藥護理、飲食指導、環境護理等,在此不進行贅述。觀察組患者在其基礎上采取中醫情志護理包括:①健康宣教,首先護理人員應當以真誠、熱情的態度面對患者,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向患者進行中醫健康宣教,指導內容包括不良情緒對機體的損害,如思傷脾、怒傷肝、憂傷肺等,使患者人知道喜怒不節的情志失調對身體的損害,進而提升對情緒管理的重視[3]。②言語開導,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主動關心患者,使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關愛,獲得患者信任,根據患者文化程度、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等方面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患者心理開導,緩解患者內心焦慮、抑郁等情況[4]。③轉移注意力,當患者表現出明顯的情志失調,如心情抑郁、意志消沉、易怒、患病前后性格變化等,可通過講笑話,鼓勵患者看笑聲、播放歡快音樂等“以喜勝憂”的方式來進行情志節約,同時鼓勵患者通過適當鍛煉、多與家人和護理人員溝通等方式來“移情”,即住院患者注意力;或是通過發泄和哭訴等方式,宣泄悲傷和憂郁等不良情緒,從而達到身心舒暢,恢復心理平衡等方式,也被稱為發泄解郁法。
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HAMA)量表與抑郁(HAMD)量表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評分,HAMA評分標準:<7 分,無癥狀;7~14分,可能有焦慮;14~21分,肯定有焦慮;21~29,肯定有明顯焦慮;>29分,表示可能嚴重焦慮。HAMD 評分:<7 分,無癥狀;7~17 分可能有抑郁;17~24,肯定有抑郁;≥24分,有嚴重抑郁[5]。
采取SF-36生活量表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分別從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精力、社會功能、一般健康狀況5個維度進行評價,每個維度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評價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①完全依從,患者能完全按照醫囑進行服藥、治療、檢查、復診等活動。②部分依從:患者基本能按照醫囑接受治療、服藥、檢查等,偶爾出現漏服藥物、復診不及時等情況。③不依從:患者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進行服藥、治療等,不定期接受復診。總依從度=完全依從+部分依從。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度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HAMA、HAMD量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兩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MA、HAMD分數變化(±s, 分)

表2 兩組患者HAMA、HAMD分數變化(±s, 分)
HAMA HAMD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7 16.58±5.74 6.25±3.41 16.22±6.25 6.22±3.01對照組 33 16.55±5.17 9.54±3.22 17.33±6.11 9.33±3.03 t 0.023 4.136 0.750 4.302 P 0.982 0.000 0.456 0.000組別 例數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生活質量對比(±s, 分)

表3 生活質量對比(±s, 分)
組別 例數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 精力 社會功能 一般健康狀況觀察組 37 76.66±8.79 80.64±8.74 75.63±9.14 77.25±5.61 72.36±5.69對照組 33 65.68±9.78 72.36±8.14 66.37±8.74 69.21±5.47 67.98±5.68 t 4.947 4.086 4.319 6.056 3.218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2
AMI是在冠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粥樣斑塊發生破裂和出血,激活血小板后形成血栓,導致冠脈管腔被血栓阻塞導致的心肌因缺氧和缺血出現的不同程度壞死。患者通常表現為胸骨后與心前區壓榨性疼痛,多有呼吸困難、冷汗、瀕死感等癥狀,經治療渡過急性期后,需要長期服用藥物進行維持治療,而漫長的治療過程多會使患者產生沮喪、焦慮等情緒,也容易喪失治療積極性,使得治療依從性降低,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在AMI穩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十分重要[6]。
AMI在中醫上歸屬于“胸痹”和“真心痛”等病癥范疇,而疾病本身以及外界刺激對患者心緒產生影響,就會出現情志失調的情況,影響疾病轉歸。所謂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中醫學將人的心理活動統稱為情志,情志即人在接觸與認知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綜合反映。中醫認為,七情平穩,氣血方能調和,情志異常則傷及臟腑。現代醫學認為,惡劣的情緒刺激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釋放兒茶氨酚,使得機體功能與代謝失調。對于AMI患者來說,情志失調不利于疾病恢復。本次研究在AMI穩定期患者中應用了中醫情志護理,通過健康宣教解疑解惑、言語開導、移情易性、發泄解郁等方法來調節患者情緒,使其情志調和,收到了理想效果。研究結果表明,中醫情志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在負性情緒評分、生活質量與治療依從性等指標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充分證實了中醫情志護理在AMI穩定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