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紅
(湖南邵陽新寧縣人民醫院,湖南 邵陽)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泌尿外科較常見的一類并發癥,罹患率高可達50.0%,且其中多數與患者長時間留置導尿管有關[1-2]。一旦引發尿路感染,患者通常有腰部酸痛、尿頻、尿急以及尿痛等癥狀表現,不僅會明顯延緩患者的術后康復,同時對其生活質量也構成了嚴重影響。因此,泌尿外科患者在留置導尿管期間,輔以適當的護理干預也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6~12月我院泌尿外科在部分留置導尿管的患者中開展綜合護理(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干預,取得較滿意的成效,具體示下。
選擇2019年6~1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導尿管留置的10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需留置導尿管;②年齡≥18歲;③屬自愿參與,且本研究已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除標準:①伴感染性疾病;②精神異常或溝通障礙;③基線資料不完整等。按照1:1比例隨機分為兩組,A組有患者50例,包括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25~79歲,平均(47.65±8.32)歲,疾病類型:①尿道狹窄有6例(12.00%);②前列腺增生有30例(60.00%);③泌尿結石有14例(28.00%)。B組有患者50例,包括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27~80歲,平均(48.03±7.98)歲,疾病類型:①尿道狹窄有4例(8.00%);②前列腺增生有29例(58.00%);③泌尿結石有17例(34.00%)。將A、B組的基線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P>0.05,有可研究性。
A組接受一般護理,包括入院協助檢查、術前準備、嚴密監測病情、導尿管日常護理以及對癥干預等措施。B組在上述條件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包括:①置管時間干預:一般情況下,導尿管留置時間越長,患者引發尿路感染的風險越大[3]。為此,護理時除了需要注意檢查導尿管是否通暢、固定是否良好等之外,還需加強巡視和觀察,以及時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調整導尿管留置時間,進而減少尿路感染的發生。②導尿管外衛生護理: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導尿管給予留置,留置期間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操作,在插管時需避免動作幅度過大或過猛,以免造成尿道黏膜受損;叮囑患者注意維持尿道口以及周圍皮膚的清潔,每日按時清潔肛周及會陰部,以減少尿路逆行感染的發生[4]。③導尿管腔內感染的護理:定期對導尿管的密閉性以及通透情況進行檢查,按時更換導尿管,并對引流系統是否通暢進行檢查,若有堵管現象,需嚴格根據無菌原則予以更換。盡量控制膀胱沖洗操作的頻次,避免頻繁開放集尿袋,以患者的病情狀況為依據,叮囑其多飲用溫開水,以每日飲用2000~2500 mL的水量為宜,并為患者提供量杯、量具等用品。按時為患者調整體位,以確保尿道沖洗充分;同時嚴密觀察患者尿液的量、顏色等,及時采集尿樣送檢,并根據檢測報告為其提供敏感抗生素用藥,以進一步控制尿路感染的發生。
統計兩組護理期間的尿路感染率(Urinary Tract Infection Rate),記錄兩組的留置導尿管時間(Indwelling Catheter Time)與住院時間(Length of Stay)。同時采取自制問卷,調查統計兩組的患者滿意度,選項設置很滿意(Very Satisfied)、基本滿意(Basic Satisfaction)以及不滿意(Dissatisfied)3項,由前2項計算患者總滿意度(Total Satisfaction)。
采用統計學軟件程序20.0(Statist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Solutions20.0,SPSS 20.0)處理此次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尿路感染率為2.00%(1/50),較A組尿路感染率14.00%(7/50)降低更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經問卷調查統計,B組患者總滿意度為98.00%(49/50),較A組患者總滿意度82.00%(41/50)提高更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A組與B組的尿路感染率及患者滿意度記錄結果[n(%)]
B組留置導尿管時間為(5.13±1.29)d,住院時間為(6.25±2.46)d,較A組的留置導尿管時間(7.48±2.08)d以及住院時間(10.78±3.25)d縮短均更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A組與B組的留置導尿管時間、住院時間記錄結果(±s, d)

表2 A組與B組的留置導尿管時間、住院時間記錄結果(±s, d)
組別 留置導尿管時間 住院時間A 組(n=50) 7.48±2.08 10.78±3.25 B 組(n=50) 5.13±1.29 6.25±2.46 t 6.789 7.859 P 0.011 0.008
留置導尿管(Indwelling Catheter)是泌尿外科臨床的一項常規操作,目的在于作為損傷尿道的支架、觀察復蘇效果、判斷是否需要補液以及診斷有無尿道或膀胱損傷等[5]。但留置導尿管期間,患者極易受各種因素影響而增加尿路感染的發生,常見因素如留置時間較長、導尿管選擇不當、頻繁更換集尿袋等[6]。因此,在泌尿外科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輔以適當的護理干預,對于預防尿路感染發生、改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也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們行為觀念轉變等影響,臨床護理服務工作也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護理模式由以往的“以疾病為中心(Disease Centered)”逐步向“以患者為中心(Patient Centered)”的現代護理觀念發生了轉變。并且,大量研究實踐顯示,對留置導尿管患者實施精心的護理干預,能夠加強對尿路感染的預防,減輕患者的痛苦。馬菊[7]研究對46例泌尿外科留置導尿管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發現患者護理后第1、2、3、4周末發生尿路感染的概率明顯降低。本研究結合尿路感染的常見誘因,制定包括置管時間干預、導尿管外衛生護理、導尿管腔內感染的護理等在內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B組患者經此護理后僅2.00%的患者發生尿路感染,較A組的感染率14.00%明顯降低,與馬菊看法基本吻合;同時,B組留置導尿管時間、住院時間縮短更明顯,患者對此次護理服務也更加的支持與認可,總滿意度達到98.00%[8]。
綜上所述,對泌尿外科留置導尿管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尿路感染的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