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周茜,李俊
(湖北省恩施州優撫醫院,湖北 恩施)
精神分裂癥是由一組癥狀群組成的臨床綜合征,病因復雜,臨床對其發病原因至今尚未有明確定論,精神分裂癥屬于重性精神疾病,臨床表現為行為、情感以及思維等各方面功能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1]。臨床主要依靠抗精神疾病藥物對其進行治療,但由于精神分裂癥具有復發率高和病情遷延不愈等特性,即使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仍可有較高的復發率,身心的折磨和經濟的重擔為患者及家庭帶來極大痛苦,精神分裂癥處于急性期時通常需要進行住院治療,而待病情緩和出院后則主要依靠家庭的支持。近年來,家庭護理這一概念在精神科臨床上得到廣泛關注,據研究稱[2],有效的家庭護理能在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預防疾病復發,為探究家庭護理的實際臨床效果,本次研究選擇我院近兩年來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做如下報道。
選擇我院精神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列表分組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n=50,采取基礎護理干預)觀察組(n=50,采取家庭護理干預)。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18~63歲,平均(31.52±8.33)歲。病程 1~3年,平均(1.55±0.36)年。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19~65歲,平均(31.52±7.33)歲,病程 1~3年,平均(1.49±0.57)年。兩組患者資料經對比未見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實施。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在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實施基礎護理模式進行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家庭護理,具體:①建立電話聯系卡,由專門的護理人員對每位患者的情況進行定期了解,同時定期給予干預措施。②心理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即使病情得到恢復,其心理問題仍舊存在,難以融入社會生活,因此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對其后續治療有著重要意義,護理人員定期通過電話或上門開展心理評估,同時給予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以免加重病情[3]。③親情支持,對患者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指導患者家屬尊重患者,接受其患病事實,從生活和心理的方方面面對患者進行照顧,及時給予患者安慰、鼓勵,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支持,從而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疾病和后續治療,指導家屬掌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采取正確方式表達其對患者的關心和關愛,為其提供堅定的親情后盾[4]。④用藥指導,每周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的用藥情況,對其進行用藥監督,向家屬表明定時定量服藥對患者病情恢復的重要性,促進其正確服藥,另外,告知患者及家屬服藥期間的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指導其定期進行復診[5]。
采用ITAQ量表調查患者自知力及治療態度,ITAQ評分標準:總分0~22分,分數越高,表明自知力越好,治療態度越積極。采用BPRS量表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總分18~126分,以35分為界限,<35分表示正常,>35分則存在明顯精神疾病,分數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采用SDSS量表對患者社會功能進行調查,共20分,分數越高,表明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6-8]。
對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行調查,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依從度=(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人數×100%。此外,計算兩組患者復發率[9]。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社會功能(SDSS)評分、自知力及治療態度(ITAQ)評分、簡明精神病評分(BPRS)經對比均未見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三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見表 1。
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86.0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7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經隨訪,觀察組患者中共有4例復發,復發率為(8.00%),對照組中共12例復發,復發率為(24.00%),經統計學分析提示兩組差異顯著(P<0.05)。
表1 病情恢復情況(±s, 分)

表1 病情恢復情況(±s, 分)
SDSS ITAQ BPR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50) 13.22±4.36 7.55±2.63 6.89±1.88 17.55±5.25 38.55±5.21 32.14±4.12對照組(n=50) 13.08±4.22 10.47±2.77 6.77±1.74 13.25±5.11 38.44±6.12 36.08±5.74 t 0.162 5.406 0.331 4.150 0.097 3.943 P 0.872 0.000 0.741 0.000 0.923 0.000組別

表2 治療依從性[n(%)]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以感知覺障礙、情感障礙、思維障礙和認知功能及行為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綜合征,具有病情反復發作的特點,每次發作病情可加重,部分患者最終可出現精神殘疾,有的患者經正規治療可保持痊愈狀態,但10%~30%的患者經治療無效,被臨床稱為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于精神分裂癥的患者而言,其康復過程也被認為是重新適應和融入社會的過程。適應社會的第一步就是適應和融入家庭,因此家庭的支持對于患者病情轉歸有著重要意義。常規護理在患者出院后即終止了護理服務,因此導致部分患者在家庭中難以得到專業的照料,影響其恢復結果,而家庭護理則側重于“以家庭為中心”,給予患者專業護理的同時讓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家庭護理面對的是患者整個家庭,患者所有家庭成員或陪護者均為護理的參與者,護理人員通過對其進行專業護理心理學的指導,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由家屬輔助完成,最終達到干預目的,實現促進患者康復的目標。本次研究通過對不同組別實施不同護理的對比從而探究家庭護理的實際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經護理后社會功能、病情程度以及治療態度均有顯著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度也顯著優于對照組,其復發率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家庭護理能有效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轉歸,降低疾病復發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