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袁海洲,車 稚,黃新源,朱懷宇,鐘 毅
(1.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重慶 400010;2.燕青門·正剛中醫骨科醫院,重慶 400020;3.重慶市巴南區安瀾鎮衛生院,重慶 401302)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因體內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升高所引起的以關節紅腫熱痛甚至變形為主要特征的炎癥反應性疾病。本病起病急驟,疼痛劇烈,多發于第1跖趾關節,常累及足踝、膝、腕、肘等關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發病率逐年升高[1]。本研究用中藥內服外敷配合刺絡放血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濕熱蘊結證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收治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綜合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齡(43.13±4.23)歲,平均病程(2.5±1.1)天。對照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齡(45.51±4.11)歲,平均病程(2.4±1.2)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會制定的《原發性痛風診斷和治療指南》(2011版)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3]中關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原發性,中醫辨證為濕熱蘊結證,同意接受并堅持治療。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腦血管病變,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合并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等其他關節類疾病;②痛風性關節炎晚期合并嚴重關節變形;③中醫辨證為瘀血阻絡、肝腎虧虛、痰瘀痹阻等證型;④不按規定服藥、不能堅持治療、無法判斷療效。
兩組均臥床休息、保護受累關節,嚴格低嘌呤飲食、禁止飲酒等基礎治療。以10天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
對照組給予吲哚美辛片[4],每日50mg,分2次口服。
綜合組:①中藥內服。藥用黃柏12g,蒼術12g,薏苡仁30g,川牛膝10g,銀花藤30g,蒲公英12g,野菊花12g,川木通12g,澤瀉12g,丹皮l5g,夏枯草30g,梔子12g,生甘草6g。濕重加蒼術至15g,熱甚傷陰加生地30g,夾瘀加赤芍12g、澤蘭12g,脾氣虛加黨參30g、茯苓18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3次溫服。②刺絡放血。以病變部位局部放血為主并配合病變部位遠端井穴放血。局部常規消毒后,選用梅花針叩刺或釆血針點刺出血后拔罐治療5min左右,以加大局部出血量。遠端井穴常規消毒后用釆血針或三棱針快速點刺出血,每穴擠出血液2~3滴即可。放血1次。③中藥外敷。在放血第2日于腫痛關節處外敷膏藥,給予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院內制劑,由黃連膏(渝藥制字Z20051488)和岐黃膏(渝藥制字Z20051485)組成。藥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黃、芙蓉花葉、梔子、澤蘭等。將兩種藥膏調勻后涂在敷料上,2~3mm厚,敷患處,紗布繃帶包扎,可敷48h(皮膚過敏者慎用),隔日換藥1次。
關節腫痛情況,以關節評分的形式進行比較。不腫脹,計0分;可以觸及但未能觀察到的腫脹為輕度,計1分;可觀察到的腫脹為中度,計2分;腫脹超過關節邊沿為重度,計3分。
VAS疼痛評分。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相關標準[4]。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并能正常生活、工作,血液中尿酸水平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關節輕微疼痛,功能活動仍有輕度疼痛,血液中尿酸水平下降。好轉: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血液中尿酸水平下降。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血液中尿酸水平未下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關節腫痛及疼痛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關節腫痛及疼痛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關節腫痛及疼痛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腫脹 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綜合組 30 2.7±0.5 1.2±0.3*△ 7.2±1.2 2.1±1.0*△對照組 30 2.8±0.6 2.0±0.4* 7.3±1.4 3.4±1.9*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較 (μmol/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較 (μ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綜合組 30 475.20±51.53 407.30±26.30*△對照組 30 483.60±47.80 421.80±18.80△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病迅速,疼痛劇烈,容易反復發作,甚至關節變形、致殘,嚴重影響關節功能。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藥及糖皮質激素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大。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為過度嗜酒、過食肥甘、飲食失節釀生濕熱郁毒之邪,流竄于肌肉、筋骨及關節之間,致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治療應以清熱除濕、解毒止痛為原則[4-6]。“急則治其標”,取病變部位及井穴放血,可使局部邪熱瘀毒病氣隨血液流出,經絡淤堵緩解,氣血暢通,經絡通暢故而疼痛緩解。外敷方中黃連、黃芩、黃柏、大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梔子清熱瀉火、解毒消腫,芙蓉花葉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澤蘭活血通經、利水消腫。全方清熱解毒、除濕消腫。膏藥外敷,藥物通過皮膚吸收,直達病所而緩解疼痛。內服方中黃柏、蒼術、薏苡仁、蒲公英、野菊花、夏枯草清熱解毒、化濕除痹,銀花藤清熱解毒、通絡止痛,梔子、木通、澤瀉利濕泄熱,川牛膝活血通經、利尿通淋,牡丹皮、赤芍涼血活血、散瘀止痛,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通絡除痹之功,使內邪熱瘀毒得以化解,故而疼痛得以消除[7-8]。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柏、黃芩、黃連、銀花藤、野菊花、牡丹皮、梔子具有抗菌、抗炎、解熱作用,大黃、赤芍、夏枯草具有抗菌、抗炎作用,赤芍、牡丹皮、梔子、夏枯草還具有鎮痛作用[9-10],薏苡仁具有解熱、鎮痛作用,生地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蒼術、蒲公英、芙蓉花葉具有抗菌作用,澤瀉、川木通具有利尿作用,赤芍、澤蘭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川牛膝有明顯的抗炎消腫作用。
綜上所述,中藥內服外敷配合刺絡放血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能快速解除或緩解癥狀,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