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貴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中醫醫院,湖北 武漢 431400)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屬于慢性胃炎常見類型,其病理特征主要為黏膜萎縮、肌層增厚、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1]。CAG不具備特異性臨床癥狀,易出現上腹部脹痛、泛酸、噯氣、食欲不振等癥狀。目前醫學界對于CAG的發病機制尚無統一定論,大多數學者認為疾病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遺傳、膽汁返流、飲食習慣、免疫機制有關[2]。本研究用益氣健脾和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0~68歲,平均(52.2±6.1)歲;病程1~12年,平均(5.8±2.0)年。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9~70歲,平均(51.7±5.6)歲;病程1~11年,平均(5.5±1.8)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CAG診斷:①胃鏡顯示黏膜存在顆粒狀或結節狀,部分黏膜為白色;②黏膜壁厚度減小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暴露;③病理檢查顯示黏膜肌層厚度增加,腺體萎縮,出現淋巴濾泡,腸上皮化生[3]。
納入標準:①病情均經胃鏡與病理組織檢查確診;②脾胃虛弱型主癥為胃脘脹滿或隱痛,胃部喜按或喜暖;次癥為食少納呆、倦怠乏力、食后院悶、大便稀搪、舌質淡、脈細弱;③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胃部癌前病變;②精神異常;③其他重大器質性病變;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肝腎功能明顯異常。
對照組用西藥治療。奧美拉唑,每天1次,每次20mg,晨起空腹服用;阿莫西林,每天3次,每次0.25g,口服;甲硝唑,每天3次,每次0.2g,口服。
研究組用益氣健脾和胃湯治療。藥用黨參30g,山藥、炒白術、薏苡仁各25g,黃芩、蓮子各15g,黃芪10g,大棗5顆,甘草6g。加水1500g煎煮,取汁200~250mL,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1次。
兩組均連續用藥28天。
中醫癥狀積分、病理指標積分。中醫癥候積分指標包括胃脘脹滿、胃痛、納呆少食、喜溫喜按、大便稀溏、氣短乏力,各項指標以4級評分,無癥狀則為0分,輕微癥狀則為2分,中度癥狀則為4分,重度癥狀則為6分。病理指標積分包括黏膜萎縮、腸化與上皮內瘤變,采用4級評分[4]。
治愈:癥狀完全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及以上。顯效: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癥狀得到一定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不足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胃脘脹滿 胃痛 納呆少食 喜溫喜按 大便稀溏 氣短乏力對照組 40 治療前 5.33±0.58 4.68±0.61 4.16±0.53 5.12±0.85 4.20±0.64 3.86±0.32治療后 3.11±0.41* 2.85±0.20* 2.80±0.51* 3.61±0.51* 2.68±0.35* 2.45±0.18*研究組 40 治療前 5.40±0.72 4.55±0.58 4.08±0.50 5.00±0.71 4.15±0.55 3.70±0.38治療后 1.85±0.36*△ 1.72±0.36*△ 2.00±0.35*△ 2.52±0.61*△ 1.89±0.28*△ 1.77±0.23*△
兩組治療前后病理指標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病理指標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病理指標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黏膜萎縮 腸化 上皮內瘤變對照組 40 治療前 3.40±0.85 3.82±0.55 3.52±0.69治療后 2.23±0.51* 2.85±0.38* 2.11±0.35*研究組 40 治療前 3.38±0.71 3.70±0.77 3.55±0.80治療后 1.65±0.38*△ 2.02±0.36*△ 1.45±0.40*△
兩組復發比較。隨訪6個月,對照組治愈7例中復發3例,復發率為42.86%;研究組治愈16例中復發2例,復發率為12.50%。研究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
CAG屬中醫“胃痛”“痞滿”范疇。中醫認為,氣血是由食物轉化而得,因此脾胃機體功能的維持意義重大,屬后天之本。飲食不節、憂思過度、暴飲暴食、過食肥膩等,均可能導致脾胃損傷。胃為水谷之海,可受盛,主沉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同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型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疾病發生原因主要為正氣不足,使胃部經絡瘀阻,致血脈受損。
益氣健脾和胃湯基礎方為參苓白術散,來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可治療正氣不足、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腹脹不舒等,同時可治療大便稀。方中黨參為君藥,補氣生津、補脾養胃;白術為臣藥,補氣健脾;薏苡仁健脾益胃、利水滲濕;山藥健脾,補肺,固腎,益精;黃芪補氣固表,托毒排膿;蓮子可治脾虛泄瀉[5]。研究證實,CAG發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為主要致病因素,其對胃黏膜造成損傷而減少黏膜中所具備的固有腺體數量。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氣健脾和胃湯中黨參、薏苡仁、黃芪、甘草有抗炎、抗細菌感染功效[6]。
益氣健脾和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型療效較好,可改善癥狀,緩解胃腺體萎縮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