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梅
(四川省南充市身心醫院,四川 南充637700)
中風是指受到器質性腦損傷而引發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有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之分,又名為“卒中”[1]。此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較高的病亡率以及致殘率。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中風偏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我院接受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各40例。參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4~73歲,平均(61.43±4.12)歲;病程1~7天,平均(4.03±1.03)天;其中左腦梗死15例,腦出血25例;左側偏癱15例,右側偏癱25例;伴高血脂12例,高血壓8例,糖尿病13例。實驗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3~75歲,平均(61.45±4.10)歲;病程2~9天,平均(5.07±2.46)天;其中腦梗死20例,腦出血20例;左側偏癱17例,右側偏癱23例;伴高血脂14例,高血壓9例,糖尿病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3]診斷為中風,其中有意識障礙者為中臟腑,無意識障礙者為中經絡。中風軟癱期(第1期),發病時間小于14天,表現為癱瘓一側的肢體出現肌張力的下降、神經反射的遲鈍或消失,不能維持患側肢體的自主性活動;中風痙攣期(第2期),發病時間2~4周,表現為肢體的聯合反應及共同運動,患側肌張力明顯增高,患肢處于痙攣狀態,出現緊張性反射;中風恢復期(第3期)發病時間5周~6個月,表現為患側肢體在進行肢體分離運動、精細運動和速度較快的運動時出現障礙;中風后遺癥期(第4期),發病超過6個月以上仍未痊愈,表現為仍存在肢體運動、皮膚感覺、言語表達的障礙,嚴重者會出現共濟障礙或認知障礙。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I檢查診斷;②出現一側肢體偏癱,伴或不伴感覺障礙、語言障礙、共濟障礙、認知障礙;③年齡40~75歲;④病情穩定,不伴有嚴重的并發癥及其他嚴重內科疾病;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出現可逆的神經功能損傷;②腦干梗死、腦外傷、腦腫瘤、腦寄生蟲以及各種顱腦手術后;③內臟或內分泌系統嚴重原發病;④精神病或依從性差。
參照組用常規西藥治療聯合針刺。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5)25mg;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7)10mg;除此之外,結合病情進行血糖以及血壓治療,以及甲鈷胺片和胞磷膽堿鈉注射液或者依達拉奉注射液等行清除自由基治療。共持續治療1個月。針刺采用醒腦開竅法結合勒三針治療。常規消毒,選用0.25mm×40mm、0.30mm×40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用腦三針、顳三針、舌三針、手三針、足三針進行治療。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期間間隔7天,治療6個療程。并囑逐步進行功能鍛煉。
實驗組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行針刺分期治療。西藥治療同對照組。針刺上肢取合谷、手三里、尺澤、肩髎、外關、曲澤、曲池、肩髃;下肢取風市、足三里、懸鐘、環跳、陽陵泉、豐隆、太沖等足陽明胃經穴,幫助調整氣血以及疏通經絡;除此之外,選擇太白、三陰交、隱白以及陰陵泉等穴位,以健脾胃、滋潤筋脈以及疏通經絡等。選擇華佗牌針灸針,規格為0.30mm×40mm,均經消毒處理后行針灸。中風軟癱期補健側,泄患側,對三陰交、尺澤行小幅度提插,至下肢出現無法自控運動為止。中風痙攣期對患側肢體內關、尺澤、三陰交、陰陵泉等穴位行針刺,瀉法,采用“靳三針”沿頭皮平刺進針,以提插捻轉法使其形成滯針,若出現強烈針感指導患者活動患側肢體;再以“手足三針”,對間谷、后溪穴快速直刺進針,然后將針快速提起至真皮下,反復3次,讓穴位產生麻脹感;再對中渚、內庭、太沖與足臨泣穴與皮膚呈30°進針,隨后快速提針至真皮下,循環3次,讓穴位出現麻脹感,指導患者活動肢體。輔以火針點刺,以穴位點刺與局部散刺,快速點刺,不留針,深度以0.2~1寸為宜。中風恢復期對患側肢體行單刺,補法,第1針是其與頭皮呈45°透刺額中線,讓患者鎮靜安神;第2針則針刺頂中線,通督脈;第3、4、5、6針則以頂中線與頂顳前斜線呈120°,再以45°沿頂顳前斜線上1/5、中1/5、下2/5行透刺,留針30min,指導患者活動患肢。在針刺時需對皮膚行常規消毒,得氣之后留針15~25min,每日1次。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期間間隔7天,治療6個療程。并囑逐步進行功能鍛煉。
觀察治療前后BI評分、SS-QOL評分情況,改良Ashworth量表等級改善情況。
BI評分:生活能力指數,分為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10個項目。總100分,得分100分代表獨立,輕度依賴(71~95分),中度依賴(51~70分),重度依賴(21~50分),完全依賴(0~20分)。
SS-QOL評分:卒中生活質量表,從對精力的影響、對在家庭中擔任角色的影響、對語言的影響、對活動能力的影響、對活動能力情緒的影響、對個性的影響、對自理能力的影響、對社會角色的影響、對思維的影響、對上肢功能的影響、對視力的影響、對工作或勞動的影響、對總健康狀況的影響共計13個維度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改良Ashworth量表:觀察肌張力情況,分為0級、1-級,1+級,2級,3級,4級,等級越高表示肌張力升高越嚴重。
用SPSS21.0軟件分析,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相關標準擬定。顯效:癥狀顯著改善,語言功能恢復,基本可自理生活,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癥狀有所改善,語言功能有所改善,日常生活仍然需要幫助,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癥狀、語言功能等均改善,生活無法自理,證候積分減少小于30%。
肌張力療效標準。改良Ashworth量表評級降低3級或恢復到正常肌張力為基本治愈,降低2級肌張力為顯效,降低1級肌張力為有效,肌張力級別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肌張力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肌張力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BI評分、SS-QOL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BI評分、SS-QOL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BI評分、SS-QOL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BI評分 SS-QOL評分實驗組 40治療前 62.23±20.03 135.52±25.43治療后 85.65±21.02*△ 192.36±32.23*△治療前 62.25±20.05 135.55±25.41治療后 76.96±18.43* 175.65±30.84*參照組 40
腦中風不僅致殘率較高,還具有較高的病亡率,運動障礙型偏癱為最常見的并發癥,嚴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
中醫認為,中風是由于憂愁思慮、飲食不節、煩惱惱怒等原因導致陰陽失衡以及氣血逆亂等造成。發病時多伴有肢體癱瘓(一側)、失語等,發病較急,病情變化較快。針灸可幫助疏通經絡,促進血液流通,從而促進癱瘓肢體恢復正常。中風偏癱分期一直是臨床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也有根據Brunnstrom提出的6階段康復理論,分為6期[6]。中風病隨著疾病的發展,不同階段導致的臨床癥狀及病機不盡相同。中風偏癱的針刺分期治療也符合這一基本原則。根據現代康復分期的治療理論,針刺分期根據不同時期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不同的病機、選用不同的針刺治療方法,能盡早提高肢體活動度,提升神智恢復程度。選擇足陽明胃經穴位進行針刺,能夠幫助改善肢體感覺障礙[7]。手三里以及曲池穴位,不僅可止痛,還能夠利水行氣以及活血;豐隆、足三里等下肢穴位可幫助改善血液凝聚狀態,從而避免形成血栓,還可調整氣血、強腰健膝等[8]。
綜上所述,針刺分期結合常規西藥治療中風偏癱可提高生活能力,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