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哲奎
(河南省襄城縣中醫院,河南 襄城 461700)
腦卒中是指腦部供血血管狹窄或出現血栓導致腦部組織供血不足,引發缺血缺氧性壞死,臨床主要表現有頭痛、肢體麻木、偏癱等,嚴重者將出現不可逆性神經損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1]。本研究用七味追風散輔治缺血性腦卒中并觀察其對中醫癥候積分及神經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8例。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46~72歲,平均(61.23±6.72)歲;病程1~48h,平均(18.23±4.26)h。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47~74歲,平均(61.83±6.59)歲;病程2-48h,平均(18.74±4.63)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2]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醫病證療效診斷標準》[3]中氣虛血瘀型中風診斷標準,主癥為半身不遂、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次癥為舌歪語蹇、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舌質暗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緩或細澀。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病程短于等于48h;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對所用藥物過敏;②復發性腦中風;③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
兩組均用常規西藥治療。即給予降壓、降糖、降血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同時給予阿司匹林(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13)100mg,日2次口服;復方丹參注射液(四川升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51020303)20mL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mL,日1次靜脈滴注,連續用藥20天。
觀察組加用七味追風散治療。藥用羌活12g,白芷12g,川芎12g,天麻12g,僵蠶12g,地龍12g,全蝎6g。將藥物研成細末,以溫開水送服,日3次,連續用藥20天。
中醫癥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對腦中風主癥及次癥進行評估,主癥包括半身不遂、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次癥包括舌歪語蹇、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主癥按照嚴重程度由重至無記為5分、3分、1分、0分,次癥由重至無記為3分、2分、1分、0分,得分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
神經功能: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評估神經功能,滿分42分,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血液流變學指標:采集空腹靜脈血液3mL,離心后用全自動免疫生化分析儀檢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水平。
顯效:中醫癥候積分下降大于等于70%,神經功能缺失評分下降46%~100%間。有效:中醫癥候積分下降30%~69%,神經功能缺失評分下降18%~45%。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8 21.67±2.51 14.92±1.42 16.216 <0.001觀察組 48 21.38±2.46 10.13±1.37 27.681 <0.001 t 0.572 16.819 P 0.569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8 24.68±5.54 17.72±3.48 7.371 <0.001觀察組 48 24.27±5.62 11.34±3.16 13.894 <0.001 t 0.360 9.403 P 0.720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血細胞比容(%)治療前對照組 48 7.24±1.18 16.38±2.83 2.29±0.46 55.87±3.46觀察組 48 7.16±1.13 16.27±2.64 2.27±0.42 55.82±3.41 t 0.339 0.197 0.223 0.071 P 0.735 0.844 0.824 0.943治療后對照組 48 6.18±1.06* 14.73±2.61* 1.78±0.36*47.12±3.61*觀察組 48 4.36±0.94* 10.18±2.74* 1.24±0.33*40.23±3.28*t 8.900 8.330 7.661 9.787 P<0.001 <0.001 <0.001 <0.001時間 組別 例 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血漿黏度(mPa·s)
缺血性腦卒中是腦部血管狹窄或血栓導致血液灌注量減少,以20mL/100g·min為腦血流量臨界值,若低于臨界值則腦部組織的細胞離子泵和能量代謝將出現衰竭,損害神經細胞,并且在極短時間內造成神經細胞凋亡,出現不可逆性神經損傷。
中醫認為中風是由情志內傷、勞逸失調、飲食不節等導致氣血不暢、經脈失養所致[6]。風、痰、瘀、熱等均與中風相關,但“百病治風為先”,常用的治風藥多具有走竄熄風、疏筋通絡、行氣活血功效。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較高,中醫癥候積分、NIHSS評分較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和血細胞比容水平較低。表明七味追風散可改善中風癥狀,減少神經功能缺損,降低血液流變學指標。七味追風散是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追風散裁減而來,僅保留原方的4味風藥和3味蟲藥[7]。方中羌活祛風散寒,白芷散寒解表、祛風燥濕,川芎祛風止痛、活血行氣,天麻熄風止痙、平抑肝陽,僵蠶祛風止痛、化痰散結,地龍清熱熄風,全蝎通絡止痛、熄風止痙。諸藥合用,可發揮疏散風邪、通竅醒腦、活血行氣的功效[8-9]。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羌活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抑制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同時可抑制血栓的增長速度,延長血栓形成時間,進而起到改善腦部血管血流量的作用;白芷的醚溶性成分可顯著擴張冠狀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其多種有效成分可起到解痙止痛的作用;川芎可顯著提高血小板中cAMP含量,抑制血栓烷的治性和生物堿,進而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阻礙腦部血液灌注,同時川芎還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血流量,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10-11];天麻所含天麻素、苷元、香草醇和天麻多糖可鎮靜止痛,降低谷氨酸神經毒性,保護神經元細胞,同時維持細胞膜的流動性,減少血液再灌注時腦神經細胞內乳酸脫氫酶漏出導致的損傷;僵蠶所含草酸銨可有效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同時可擴張冠脈血流量,增加腦部血液灌注量;地龍可降低血中纖維蛋白含量,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變學;全蝎可改善血管內皮損傷,解除血管痙攣。七味追風散可有效抑制血管血栓形成,擴張冠狀動脈,改善血液流變學,增加腦部血液灌注量[12-13]。
綜上所述,七味追風散輔治缺血性腦卒中有助于緩解臨床癥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臨床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