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洪娟,朱永霞,劉 偉,趙文艷,劉雙森
(1.重慶市綦江區婦幼保健院,重慶 401420;2.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重慶 401420)
小兒外感發熱屬于現代醫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最易發生的疾病[1]。2017年7月我院推拿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53例,均為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綦江區婦幼保健院和綦江區中醫院收治患兒。男30例,女23例,年齡1~2歲23例,2~3歲14例,3~4歲9例,4~5歲3例,5~6歲3例,6~8歲1例;病程5h~56h;平均體溫(38.3±0.3)℃。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兒科學》[2]、《實用兒科學》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①急性起病,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I~Ⅲ度,有時可見下頜或頸部淋巴結腫大;②癥見發熱、咽痛、鼻塞、流涕、噴嚏、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嘔吐、腹瀉;③實驗室檢查示病毒感染者外周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計數相對增高,細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細胞增高之內粒細胞增高。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風熱證標準。主癥為發熱較重、惡寒較輕,咽部紅,次癥為頭痛、鼻塞、流涕、有汗或少汗、煩熱口渴、咽紅腫,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浮露,色較紅赤。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病程72h之內,且腋溫在37.5℃~38.5℃;③愿意接受手法推拿治療,且家長配合;④年齡1~8歲。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癥狀或風寒侵犯所致的發熱;②合并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③推拿部位皮膚有潰瘍、破損、燒傷、燙傷;④家長不愿意配合和接受。⑤年齡超過8歲。
用精油或潤滑油適度抹在小兒相應穴位,即按揉攢竹200次,坎宮200次,揉太陽穴1min,瀉肺經200次,推天河水200次。推天河水為患兒坐位或仰臥位,醫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兒四指,是患兒掌面與前臂掌側向上,另一手食指、中指羅紋面并攏,蘸水自內勞宮穴經總筋沿天河水向上直推至曲澤穴為止,左右手均要推。小兒不讓推的可視頻或者現場教導家長方法,在孩子睡熟的時候推。動作持久、輕柔、均勻、有力、滲透,緩慢進行,必要時間隔2h可以重復1次。
觀察腋溫;鼻塞、流涕、噴嚏、腹瀉、發熱等臨床癥狀。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控制:臨床癥狀、臨床體征基本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腋溫小于等于37.2℃)。顯效:臨床癥狀、臨床體征明顯好轉,體溫下降1℃以上但未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臨床體征好轉,體溫下降0.5~1℃。無效:臨床癥狀、臨床體征無明顯改善,體溫下降不到0.5℃。
控制36例,顯效13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22%。
治療前后體溫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體溫比較 (℃,±s)

表1 治療前后體溫比較 (℃,±s)
例 治療前 治療后1h治療后3h治療后6h治療后12h治療后24h治療后72h 53 38.3±0.3 37.6±0.5 37.2±0.2 37.1±0.2 37.1±0.2 37.0±0.2 37.2±0.3
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為病毒感染[5],主要癥狀為發熱。
中醫認為,小兒素體嬌嫩,抗邪能力不足,易被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體表,且小兒“陽常有余”,感邪后小兒體溫極易升高。古代醫家認為“小兒之患,非肝即脾”。推天河水是從勞宮穴一直到曲澤穴,正好是心包經的位置,逆推心包經,既可瀉肝經之火,又可補脾經之血,肝火得瀉,所以對于夜里手腳心發熱,汗出燒不退,煩躁難眠,夜咳不止等熱性病癥最為有效。若畏冷怕風,神卷易困的虛寒性體質則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