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鴻斌,曾 云
(四川省平昌縣中醫醫院針灸科,四川 平昌 636400)
本研究用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10例,均為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5例。對照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44~72歲,平均(53.91±4.63)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1.76±0.51)年;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9例 , 股脛骨性關節炎35例 ,股髕骨性關節炎11例。研究組男28例,女27例,年齡45~74歲,平均(53.80±4.77)歲;病程7個月~4年,平均(1.88±0.53)年;單腿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4例,股脛骨性關節炎32例,股髕骨性關節炎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骨關節炎診治指南》[1]診斷標準。①1月內存在反復性膝關節疼痛;②經X線片檢查顯示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硬化等;③關節液2次以上,且粘稠清亮,WBC低于2000個/mL;④年齡不低于40歲;⑤晨僵時間不超過3min;⑥活動時存在骨摩擦音。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根據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學診斷標準分0~IV級。
納入標準:①經檢查后均可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②年齡20~75歲;③骨關節炎分級小于等于III級;④1個月內未使用過糖皮質激素;⑤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⑥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骨關節炎分級大于III級;②存在局部感染情況;③1個月內使用過糖皮質激素;④存在嚴重體內臟器疾病;⑤精神疾病;⑥對相關治療藥物過敏,暈針;⑦依從性差。
對照組用常規西藥治療。給予布洛芬緩釋膠囊(吉林省百年六福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6812)0.3g,口服,早晚分別服用1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并進行適度的功能鍛煉。
研究組用溫針灸治療。患者先俯臥后仰臥,選取患側局部穴位(三陰交、梁丘、內膝眼、犢鼻及陽陵泉穴),相應穴位消毒后,將消毒毫針(0.35mm×40mm)緩慢刺入上述相應穴位,深度至1~1.5寸,以提插捻轉法進行操作,并留針5min;待得氣后于針尾處加用長度為1.6cm的艾條,點燃后確保每個穴位均燃燒2條艾條后緩慢退針,為防止燙傷可在患者針周圍皮膚上墊一層厚紙墊。日1次,10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天,治療3個療程,并囑進行適度的功能鍛煉。
根據膝關節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評分,從6個方面觀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情況。疼痛0~30分,功能0~22分,活動度1~18分,肌力0~10分,屈曲畸形0~10分,穩定性0~10分,并包含7個減分項,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輕。
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膝關節活動度、僵硬及疼痛,根據嚴重程度分級(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0分為膝關節活動正常,能自由活動,關節放松不僵硬,無痛;1分為膝關節活動較緩慢,略微僵硬,有些痛;2分為膝關節活動困難且僵硬,很痛;3分為膝關節活動困難十分僵硬,需借助外力進行活動,極度疼痛。評分越高表示臨床癥狀越嚴重。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證候積分減少90%以上。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得到明顯恢復,證候積分減少70%~90%。有效:臨床癥狀有改善,膝關節功能有所恢復,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證候積分減少未達30%。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HSS評分比較有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S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S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HSS評分研究組 55 治療前 46.62±12.78治療后 76.89±8.96*△對照組 55 治療前 50.95±10.86治療后 62.14±11.78*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段 關節活動度 疼痛 僵硬研究組 55 治療前 3.62±0.30^ 3.82±0.14 3.44±0.36治療后 1.16±0.58*△ 0.96±0.13*△ 1.07±0.25*△對照組 55 治療前 3.66±0.31 3.80±0.15 3.48±0.32治療后 2.05±0.48* 2.02±0.23* 2.26±0.21*
兩組復發率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率比較 例(%)
膝關節作為人體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負重與活動的功能,主要可分為軟骨、滑膜、韌帶、關節囊等[3]。當膝關節出現骨性關節炎病變時,可導致軟骨繼發性退變與結構紊亂,臨床多見于老年群體[4]。目前尚未發現能夠逆轉或終止膝關節炎的具體方法,因此臨床治療仍然以緩解疼痛與改善臨床癥狀為主要目的[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癥”、“骨痹”范疇。病機分為內因與外因,內因為肝腎虧虛,外因為風寒濕邪入侵以及長期勞損,病理產物主要包括痰濕與瘀血,當機體處于正氣衰弱,風寒濕邪乘虛入侵機體,導致經絡痹阻不通。因此中醫臨床治療強調溫經通絡及散寒除濕[6-7]。溫針灸來源于中醫傳統針灸療法,作為一種純物理治療方法,可通過刺激相應穴位的方式達到治療目的[8]。本研究中對選取的三陰交、梁丘、內膝眼、犢鼻及陽陵泉穴進行針刺,可達到消腫止痛及溫經散寒的作用。艾灸作為一種良性刺激方法,可有效改善病變部位血漿滲透壓,加快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體內炎癥因子吸收。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治療中,艾灸可通過針體直接傳遞溫熱,使熱力能夠深入皮膚直達病變部位,可達較好治療效果[9]。
綜上所述,溫針灸治療膝關節炎療效較好,可改善病情,緩解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