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振祺
(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生態建設意識及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逐漸普及,環境污染及修復逐漸受到關注。對污染場地進行地質勘察首先需要識別污染類型、污染范圍、污染面積,展開詳細計算與調查;其次需進行合理采樣,分析當地水文地質狀況,對土壤及水源合理取樣檢測;最后為風險評估,根據對樣本的分析了解污染場地的實際狀況并制定適合的修復方案,提升土地有效利用率。本文以污染地環境水文地質勘察為切入點展開相關討論[1]。
我國經濟形勢的逐步好轉以及我國工業發展越來越快,使得當前我國的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城鎮化迅速的推進也使得我國城鎮居民人數直線提升,而對相應的生產以及生活垃圾的處理依舊是當前困擾城市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在某個地方長期的堆放垃圾而沒有進行及時的處理導致當地環境極大的污染,而土地的污染使得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應該針對土地污染情況進行更加有效的勘探,并且提出相應的修復與治理措施,使得其對場地的污染盡可能的降低到最小。從事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人員應該盡可能的對污染場地進行更加細致的勘察工作,并且將更加先進的勘探技術應用到污染場地的環境勘探,并且提出的環境修復和治理措施應與當地實際情況的緊密結合,幫助當地場地污染情況得到好轉。
在污染場地勘察過程中,為了提高勘測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合理的設置勘測點是非常重要的。在環境污染區域,污染信息和地點也是不斷變化的,應該根據不同時段不同地點來確定勘察點,并且需要特定的技術支撐相關的標準。勘察點的選擇要根據勘察的目的而設置,一般來說,勘察點需要分散布置在不同污染的區域,并且建立在全部的污染點上,而且方圓半米之內需要設置2 個~5 個勘察點,這種方法操作簡單,而且應用范圍廣,在水體勘察和土壤勘察中效率都比較高。此外,潛在污染區域應該設置的勘察點不少于三個;如果在大規模污染區域,應設置更多的勘察點來確??辈煊行?,以反映污染場地的真實污染水平。水環境檢測首先要考慮含水層是否受限,如果不受限制就要監測含水層的深度,如果第一個含水層測定沒有問題,就要對第二個含水層進行監測采樣。在地下施工中,土壤取樣深度要小于五米,并且要考慮地下水的深度,對檢測井進行科學設置。無論勘察點如何布置,都要結合所需勘察的地質條件和勘測目的,充分發揮勘察點選擇的均勻性、有效性和科學性,才能使勘察質量可靠,結果有說服力[2]。
第一,水文地質勘察結果。通過污染場地土壤檢測,可明確污染場地的水文地質特征。在粗苯車間勘察區域中,共有四層地層:第①層厚度為2.4m,位于地面表層,主要為黏質粉土填土;第②層位于埋深2.4m ~7.7m 的區域,主要為粉砂和砂質粉土;第③層位于埋深7.7m ~8.9m 的區域,主要為粉質黏土;第④層位于埋深8.9m 以下的區域,主要為細砂和粉砂。在污染場地的20m 埋深位置,存在地下水,位于第④層,為靜止水位。第二,苯系物分析結果。結合水文地質勘察結果,該污染場地的苯系物有苯、甲苯、二甲苯、間二甲苯及對二甲苯。在同一檢測深度下,不同鉆孔的苯系物含量相同,苯的含量最高;在同一鉆孔中,苯系物在4.5m 埋深、8m 埋深及12m 埋深的濃度最高,這與污染場地的地下水分布相關。在檢測的污染場地區域內,東南部位的苯系物濃度最高,因為該區域為粗苯車間的輸油管道、油槽等設備安裝位置,屬于污染物富集區域。觀察上述案例的檢測流程與檢測結果可知,在污染場地環境水文地質勘察技術中,規范的勘察操作與流程,是明確污染場地水文地質條件、污染物分布規律的關鍵,需受到工作人員重視[3,4]。
①在進行表層土采樣時,工作人員需選擇1.5m 內的土壤樣品,如果污染場地的土壤存在回填土,需根據土層變化特點,提高土壤采樣的深度,確保采集樣品可代表污染場地的水文地質特征;②如果污染場地的隔水層和表層土相距較遠,工作人員需縮短采樣點間的距離,設置更多勘察采樣點,保障采集數據的準確性;③在使用取土器采樣時,工作人員需控制取土器與虛土間的距離,要求取土器高于虛土,防止虛土進入取土器內,導致采樣結果出現偏差;④對于某些特殊狀況,工作人員可選擇破土作業,采集土壤樣品;⑤對于隔水層采樣而言,工作人員需選擇隔水層的表層土為采樣物;⑥在土壤的上層含水層和表層間,需設置一個采樣點,如果層厚超過5m,需在3m ~5m 的區域內選取一個采樣點。
為了使得項目實際的勘探工作更加順利的完成,因此需要在前期對其需要進行的工作進行明確,根據筆者的實際勘探經驗,在進行實際勘探之前,應該對當地環境有一定的初步認識,并且對當地環境的污染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與判斷。進入實際勘探工作之后,應該根據勘探的結果確定相關的污染源以及污染原因,最后根據上述的勘探結果確定其污染的危害程度。在對水文環境進行勘探的過程中,應該明確水資源污染所包含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循環利用水污染的區別。因此在進行實際勘探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實際的污染情況,選擇最為適合的勘探技術進行勘探。在完成所有的勘探作業之后,還應該編制后期勘探報告,并且對勘探結果進行分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在樣品采集時必須保障操作的標準化、嚴格化,對于不同污染類型、不同土壤需要選擇適合的樣品采集器,完成樣品采集后需及時清洗采集器并儲存樣品,以保障采集的合理性與精確性。其中,對土壤的采集過程中需注意對樣品的物理性質分析以及對污染物樣品的有效采集,并注意采集后標本的妥善保存。除此之外,根據勘察工作量,需在污染場地內布設合理的布點方案,通常監測井及土壤采樣點的數量需在三個以下,以保障后續的試驗及采樣工作順利進展。按照勘察經驗,通常采樣中包含5 個水質樣本及16 個土質樣本共21 個樣本,需要檢測TOC 污染物以及SVOC 污染物。所有樣本采集均需依照工程勘察規范要求完成,采用手工鉆采樣或機械鉆探方式對土壤進行采樣,注意土壤采樣時需保障封閉性,盡可能降低樣本中的雜質;而水樣的采集則需關注樣品的時間及數量,采集地下水樣式必須保障一井一管并確保清洗監測井后兩小時再采集水樣,監測井的沉淀管程度必須在50m 以下,保障地下水沉淀效果。
在社會經濟發展下,污染場地勘察數量不斷上升,引入更多的先進設備,勘查工作逐漸朝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在技術創新下,還會實現優化與完善。通過上述研究,更清晰的了解水文地質勘察在環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要重視勘察地下水類型、水質、水量、水溫、開采情況以及水位變化幅度等內容,加強水文地質的評估與分析,為環境改進提供科學的數據信息,保證工程建設的健康發展,促進污染場地污染環境水文地質勘察技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