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
經歷過的事情是一種收獲
我有時候自己也不知道,從1993年大學本科畢業到現在,這些年是怎么走過來的,跌跌撞撞這個詞來形容可以說很契合。
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聰明和有智慧的人。1989年考大學,我是班上第10名,只高出重點分數線1分。我隔壁班的同學現在是浙大的老師,他當時是第一名,高考分數剛好比我高出100分。
考完試看學校的介紹,有一所大學叫電子科技大學,這所大學1956年成立,在四川成都。我不知道成都在什么地方,只是覺得它地處天府之國應該挺好玩。我不想在浙江讀大學,就填了電子科技大學,沒想到第一批就收到了錄取通知書。
我在中學并不是一個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我讀初中的時候很喜歡電腦,高中時就在蘋果電腦上寫游戲,我自學完了BASIC語言,所以我很想選計算機專業。
我父母說什么專業都可以選,計算機不要選,因為計算機對人體有害,每天坐在電腦前就像照X光。這個說法不是沒道理,當年計算機顯像管的輻射非常大,對健康多少是有影響的。
所以我就填了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通訊專業。我被分到了全校最小的系——微波通訊,一個系只有30人。我有個同鄉說,你們這個系歷來是最難分配的,分配之后的地方也非常不好,通常要到山溝溝里去,因為微波和衛星通訊都是在邊遠的農村。所以我在大學的四年很郁悶,認為自己的專業不好。
那時候我經常跑圖書館去看計算機方面的書,還到計算機系去蹭課、旁聽。我覺得我在大學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習方法,而我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在我后來的工作中基本沒有用到過。我經常在上課的時候看其他專業的書,每次到考試前我才把專業書翻出來,復習一個星期就足夠了。
1997年我開始做互聯網的時候,沒有幾個人能教我互聯網是什么,關于互聯網的書籍也非常少,我印象中很多書還要請別人吃飯才能借到。看書的時候要不停做筆記,因為那時候原版書非常少。我上大學的時候,如果對課程感興趣,基本上能快速掌握和領悟,這樣的學習過程對我后來創業影響非常大。
做自己熱愛的事
就一定能夠專注
后來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什么我一直比較順利?得出的結論是——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勉強自己去干不喜歡的事情。當你喜歡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很愿意把它做好,一定會鉆研并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我從高中畢業,之后就沒有離開過計算機相關專業領域,一個像我這樣專注于一個行業幾十年的人,當然也會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
當你喜歡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深入進去,不要淺嘗輒止,這是我非常深刻的體驗。我曾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在讀大學的時候退學,他發現大學的英文書法很好,就去聽英文書法課。
他說英文書法課程對他日后創建蘋果電腦公司有巨大幫助——他發現電腦用來做排版沒有一點藝術性可言,所以他把蘋果電腦定位在藝術家專用的排版服務。他還把大學里學習的書法藝術應用到了蘋果電腦排版軟件中,他第一個發明了人機交換圖形操作界面,這一靈感完全來自于他讀大學時對書法的愛好。
“你是國家培養的大學生,怎么能辭職”
我在讀大學四年的時候,每年四次往返寧波和成都都是坐72個小時的火車硬座,沒坐過一趟飛機。后來創業的時候,我回想到當年坐火車那么臟、那么擁擠,這種環境都過來了,創業遇到點困難算什么?我的父母一直不鼓勵我坐飛機或者臥鋪,他們說:你長大了,應該自己去開拓,人生有甜也有苦。我非常感謝父母對我的教育。
1993年我分配到寧波電信局,我在那里度過了將近兩年。我不喜歡電信局的環境,論資排輩很嚴重,年輕人沒什么機會,每天做的工作重復枯燥,沒有一點創新性和開拓性。
1995年,我一個人離開寧波去廣州。我要離開電信局的時候,電信局領導說:“我們這里從來沒有大學生辭職,你是國家培養的大學生,怎么能夠辭職?”單位說不能辭職,只能除名。1995年4月,我跟領導說我明天不來上班了,十幾天后單位出了個文件,說丁磊曠工兩個多星期,被除名了。
1995年的浙江不是一個做IT的好環境,比較保守。我的幾個朋友對我說,廣州自從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經濟發展很快,而且臨近香港,人的思想意識比較開放。
我一個人提個皮箱,辭職以后去了廣州。到廣州第一步是找工作糊口,我找了一個美國數據庫公司編程的工作。工作之余,我開始尋思創業的問題。
當時沒人可以教我怎么創業,我父母都是國企員工,也沒有一本書教我怎么當老板。廣州當時有些年輕人很積極地創辦公司,這對我啟發很深刻。
1997年5月我創辦網易公司的時候,那時中國互聯網用戶不到10萬人。我們取名 “網易”的意思,就是希望上網變得容易一點,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注冊好之后,我們找了一個很小的房間,大概只有8平方米,沒空調,很熱。成立網易后的第一個業務是幫人寫軟件,公司需要先生存下來。
有一天我和幾個同事商量,我們做互聯網一定要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我們發現電腦的硬盤很大,有9G的容量。1997年,9個G的電腦硬盤是當時最大的;而當時網易的網頁頁面一共才3頁,加上圖片1M都不到。我和同事說,9G的硬盤浪費了好可惜,要不我們做個免費的個人主頁吧。于是我們推出了20M的免費個人主頁業務。
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對我們公司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當時抱著好玩的心態,給中國不到10萬的互聯網用戶做免費個人主頁,讓大家上傳個人主頁到我們的一臺服務器上。很莫名其妙,我印象中有2萬多人,包括國外的用戶都來申請我們的免費個人主頁。結果就是,我們在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年度最佳網站排名,排到了第一名。
自從我們被CNNIC排到中文優秀網站第一名后,華爾街的投資人在我們門口排起了隊,我隔三差五接待香港過來的投資銀行的人,他們搶著要給我們錢。
那時候是1998年年中,我們公司才10個人左右,除了會寫軟件什么也不會。我們開發了一套免費電子軟件,我自己當銷售,另外兩個搭檔是開發軟件的。我拿著軟件到處賣,我們賣得挺貴,一套軟件能賣10萬美元。投資人認為我們這個10人的小公司很厲害,又能寫軟件又能賺錢。
當時的機會是真的很好,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把公司開在廣州,離香港近,風險投資銀行主動找我們,要給我們錢。從1999年年初到2000年6月30日美國上市,18個月時間我們一共融資一億一千五百萬美元。
我從來沒有遠大的理想
公司本來是賺錢的,上市之后,不但不賺錢,還老虧錢。我們當時的主要業務是網絡廣告,2000年7月以后,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指從5000點瘋狂跌至1500點,市值蒸發了2/3。
創辦網易的時候,我只是想做一個小老板,我從來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想要成為一個很有錢的人。我那時的理想是,有套房子、有輛汽車,不用準時上班,可以睡懶覺,有錢出去旅游。
2000年以后,我們面臨非常大的挑戰,除了經濟衰退、網絡廣告大幅度滑坡,公司內部也面臨嚴重的問題。我那時很苦悶,員工也很沒信心,不知道公司該往哪里走。
雖然如此,當時有件事情我做得很對。苦悶的時候我不是每天悶在辦公室里,而是跑去做市場調查,問了好多人,也調查過很多行業,向別人學習如何盈利。
在此過程中我發現了短信業務。一毛錢一條短信,成本只要5分5厘,我非常積極地與移動合作。我說,網易有用戶、有郵箱、有免費個人主頁,如果我們每月從一個用戶身上賺一塊錢的話,我們公司就能贏利持平。
就這么一個很簡單的4分多錢的生意,我們跟移動合作,利用自己巨大的用戶資源和移動的接入平臺,讓我們從廣告陰影中走了出來。
隨后,我跟同事說,我們做網頁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我們每次出現有創意的東西,競爭對手老抄我們,抄的速度還很快。我說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東西出來,技術含量很高,這幫人抄不了。所以我們決定做網絡游戲。
我1996年就想過做網絡游戲,那時候主要是文字MUD(以純粹的文字與字符構成的游戲),到了2000年,索尼和EA(美國藝電公司,著名互動娛樂軟件公司)已經開發出了圖形的網絡游戲。
我找到索尼和EA,要做代理,把他們的產品引進到中國。索尼和EA公司很高傲地說,不和中國公司合作,說中國都是盜版,不考慮中國市場,把我趕了出來。
我回來之后很生氣,就對同事們講:第一,外國人能做出來的東西,我們也一定能做出來;第二,我們雖然從來沒有做過游戲,但我們可以花錢買一家做過游戲的公司。
游戲開發的時間很漫長,我們從2001年開始開發,2002年1月出來第一款網絡游戲產品——《大話西游》。結果這個游戲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是,有一個工程師想創新,在游戲客戶端里嵌入了一個IE瀏覽器,結果IE5.0瀏覽器很不爭氣,經常導致游戲客戶端宕機,電腦需要重啟。
我沒有放棄,我對同事說,能不能重寫,我們的目標是穩定。同事說,沒問題,給我們6個月時間。2002年6月,《大話西游2》誕生,從客戶端到服務器都很穩定。但最初用戶不多,大概只有3000人。我對同事說,不要怕,只要產品好,我去做營銷。
我當時也不知道怎么做營銷,就買了好多營銷的書看。光看書沒用,我翻開通訊錄找。我想,中國誰的營銷做得好,我去請教他總可以吧。后來我就找到了步步高的老總段永平,他當時在東莞。我打電話問他,能不能去拜訪他。他很客氣地說:“你過來吧”。見面之后,我就請教他營銷怎么做。
就是這樣一邊看書一邊請教學習營銷知識,我們的《大話西游2》火了。我總結《大話西游2》成功營銷的原則是:
第一,定價原則。我們定了當時市場上最高的價格,別人都是三毛錢一小時,我們四毛錢一小時,同事們一度認為我發瘋了。我說,我敢這樣定,是因為真正想玩這個游戲的人不會在意這一毛錢,產品好,多一毛錢是值得的。而四毛錢和三毛錢相比,給公司增加了33%的利潤,在起步階段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們從來不做短期利益的事情。那時很多游戲都有包月,一個月35元或者40元可以無限制玩,我們絕不會做包月制度。首先,包月會縮短游戲的壽命;其次,我們做游戲的目的是“你玩游戲”而不是“游戲玩你”,包月制度會造成玩家過度沉迷。
由于不包月產生的經濟壓力,我們的玩家相對比較理性。而競爭對手由于包月,把游戲產品的壽命縮短了。最初市場上有140多個游戲,其實真正做得好的只有五六個,賺到錢的也就三四家公司。企業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怎么運作這個公司。
我們希望,員工來公司是因為自己感興趣,因為有興趣才會鉆研;其次要“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要有不斷進取的精神。這個行業進步很快,不學習就會落伍。
“創新”是個很危險的事
2001年我剛開始做游戲的時候,所有媒體、同行都說我瘋了。那時候的報紙我還留著,都是一片責罵聲,員工也不相信。但我有信心,結果當時說我們壞話的現在都眼饞我們。所以,有信心不一定會成功,但沒有信心一定不會成功。
除了“信心”,還要有“付出”。我們做企業那么久,每個項目時間很長,我始終相信一句話:“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是不斷地付出,你一定有回報。”
“創新”是個很危險的事情,直到今天我都很害怕創新。創新的風險非常大,尤其對于新公司來說,一不小心就把公司搞死了。首先,創新需要很多錢;其次,創新的東西需要用戶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第三,創新要克服很多技術難關。
如果你要創新,首先要把別人的東西搞明白、摸透了,你再去搞創新。我看一本講微軟公司的書。微軟公司的很多產品都不是自己發明的,譬如Window、Word和Excel等,都是跟隨別人的想法在做,但是它不斷改進,最終做成功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做正確的事情,這在企業里叫戰略。
動作可以慢,戰略一定要正確,看準了再跟上去,這樣風險比較小,別人犯過的錯誤我們不會再犯。在制定營銷戰略的時候,我們首先看競爭對手在干什么,他們做完了,我們把他們的問題全找出來,這樣我們會少走很多彎路。
光有“戰略”不行,還需要“執行”,要正確地做事。我們認為人是關鍵,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做出來效果也不同。微軟的成功,跟它的創始人非常專注產品有很大的關系。
一個企業的成功,產品是最至關重要的。現在很多企業沉迷于兼并和收購,我最不敢做收購和兼并,我覺得我看不懂。做事情就要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好,當你的產品做得好,盈利就是順理成章的。
我想送給大家兩句話——Stay hungry,保持饑餓狀態;Stay foolish,保持充實、求知的狀態。因為只有這樣,你在人生路上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