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駐德國特約記者? 付宇
告別老機場
泰格爾機場原是德國柏林最大的機場,航站樓呈六邊形,距市中心僅8公里,因為節省出行人的時間,頗受歡迎。
這個機場最初是飛艇起降場,上世紀30年代成為火箭試驗場,1939年改為空軍基地,后在二戰中化為廢墟。冷戰爆發后,西柏林成為東德境內的西方飛地。為保障物資供應,1948年西柏林突擊建設這個機場,基礎工程僅用了90天就完工。此后,機場經歷了從冷戰到德國統一的全過程。
最近,多家航空公司陸續告別了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機場。兩德統一后,德國在毗鄰柏林的勃蘭登堡州修建新機場。歷經種種波折、工期延長9年后,柏林新機場前不久正式啟用,老機場隨后永久關閉。
很多人前去泰格爾機場歡送最后一班飛機——法航AF1235航班。巧的是,1960年從該機場起飛的首個商業航班也是法航的。機場停機坪出現陣陣“水炮”,以此作為航空公司的告別儀式,在場的人則紛紛掏出手機拍照留念,似乎都有些戀戀不舍。據稱,泰格爾機場正式停運后,將轉型為城市發展研究園區。
本刊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
點牛糞燈過節
從11月中旬起,印度人開始過傳統節日排燈節。他們歡天喜地慶祝數日,每家每戶都張燈結彩,并以點燈作為過節儀式。
今年印度燈具供貨不足,總理莫迪又呼吁購買本地產品。于是,有企業發明了牛糞燈。簡言之,就是把濕牛糞制成容器形狀曬干,再把蠟燭放入其中。說白了,就是用一坨曬干的牛糞裝蠟燭來做燈。有的印度企業還直接用牛糞提煉燈油來滿足需求,號稱低碳環保。據說,牛糞燈已生產了幾億盞,相關企業希望把它推廣到每家每戶。
不過,部分印度人仍希望購買有技術含量的進口LED燈。顧客到店時,商家也故意不說這些燈產于哪國,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本刊駐韓國特約記者? 張宗祥
“發”愁的韓國人
在韓國街頭,越來越多的人戴上了帽子,有的是為了保暖,有的則是因為脫發太厲害。韓國脫發治療協會統計數據顯示,韓國脫發人口已達1000萬,約占總人口的1/5。脫發群體規模擴大的同時,還呈現年輕化趨勢,很多“發”愁者都是80后、90后。
業內專家指出,近年韓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競爭壓力大,再加上韓國年輕人愛熬夜,生活不規律,造成越來越多的韓國人精神壓力增大,并出現脫發、掉發的問題。如今,韓國各大商場化妝品區都有脫發產品,治療脫發更成為韓國的朝陽產業。過去5年,韓國累計有近110萬人接受脫發治療。據估算,該領域市場規模高達4萬億韓元(約合24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