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
“我是對所發生事件負責的頭號公職人員。”11月中旬,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這樣對媒體說。
11月9日,帕希尼揚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簽署聯合聲明,宣布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以下簡稱納卡)地區從莫斯科時間10日零時(北京時間10日5時)起完全停火。這是阿、亞兩國自9月17日開戰以來簽署的第四份停火協議。雙方將在各自占領的陣地停火,交換戰俘和其他被關押人員,俄羅斯維和部隊將進駐沖突地區。
阿利耶夫稱,這份協議在最大程度上向阿塞拜疆傾斜,意味著亞美尼亞“已經投降”。帕希尼揚則說,簽這份協議讓他“感到極為沉重”。據俄媒報道,阿塞拜疆將根據協議保留其占領的領土,而亞美尼亞將把納卡地區的克爾巴賈爾區、阿格達姆區、拉欽區交給阿塞拜疆。目前,在這些地方生活的亞美尼亞人正在緊急撤離。他們含淚點燃房屋,剪斷電線,拆毀加油站,給阿塞拜疆人留下廢墟。
11月25日,阿國防部發布消息,阿軍已開進克爾巴賈爾區。此時,阿國媒體正在討論如何向亞美尼亞索討其“長期占領納卡地區”造成的損失,并傳出高達500億美元(1美元約合6.5元人民幣)的“天價索賠”。
被民眾說成“叛徒”
上世紀90年代,納卡沖突導致約3萬人死亡。此次沖突是自那時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亞美尼亞衛生部稱,截至11月14日,醫務部門已核驗2317名在沖突中陣亡的亞方士兵遺體。因亞方是敗退一方,難以清點全部遺體,實際傷亡數字可能更高。
付出了血的代價,簽下的停火協議卻將納卡南部大片地區劃給對方,甚至還可能被索賠,亞美尼亞民眾怒了,并把怒氣撒在帕希尼揚頭上。他們走上首都埃里溫街頭,高喊“尼科爾,賣國賊”等口號,說帕希尼揚是“叛徒”。部分過激民眾更闖入政府和議會大樓,攔住議長米爾佐楊乘坐的車輛,將其拖出車外毆打。帕希尼揚的總理官邸也在混亂中遭到洗劫。他在社交平臺上寫道:“官邸中的電腦、手表、香水、駕照等物品失竊,這一切當然是‘以祖國的名義發生。”
帕希尼揚的政治對手要求他下臺,有人甚至動了暗殺的念頭。11月14日,亞美尼亞國家安全局宣布破獲一起針對帕希尼揚的暗殺行動。據其聲明稱,有人私藏武器,與其他反政府力量合謀刺殺總理。俄媒稱,該局前局長、反對派“祖國黨”領導人瓦涅江因涉嫌圖謀暗殺總理而被捕。路透社則稱嫌疑人被指計劃篡權,已擬定接替帕希尼揚的多個候選人名單。
針對人們的指責,帕希尼揚也在不斷為自己辯護。他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視頻講話稱,停戰協議保住了“據軍方評估我們無法保住的東西”,并說當時納卡地區首府斯捷潘納克特已經無力自衛,再打下去很可能造成更大損失,防區和部隊將被包圍,結果是“完全崩潰”,所以才作出了簽停戰協定的決定。后來在接受電視臺采訪時,他再次重申,如果不停火,3萬軍人“恐怕已遭包圍”,并強調在重鎮舒沙被阿軍攻占后,斯捷潘納克特“已經無力防御”,如果不在幾小時內停戰,那里也會被攻占,隨后是阿斯克蘭、馬爾塔克爾特等地。
帕希尼揚也談到了承擔責任的問題。他說,自己所做的一切“應接受人民的評判,但人民也應知道事件的所有情況,應該與軍方、反對派、政府進行對話。”他說,目前最重要的是納卡地區的地位及人道主義問題,并提出了一個“確保穩定和安全”的政府行動計劃,打算在2021年提交實施方案。該計劃涵蓋了如何對武裝力量進行改革、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恢復經濟活力等問題。
真正擅長的是打嘴仗
亞美尼亞在戰場上打不過阿塞拜疆,這并不奇怪。雙方的軍力確實有較大的差距。更何況,盡管有媒體認為接受停戰是亞美尼亞“投降”,但也有不少有識之士認為,停戰是避免雙方更大損失的理性選擇。美國前外交官卡凡諾接受俄媒采訪時說,這是莫斯科為阻止流血而付出努力的結果。俄、亞都知道,如果失去斯捷潘納克特,亞美尼亞就可能失去一切。帕希尼揚已經看到了失去整個納卡地區的可能性。
帕希尼揚是文人出身,打仗并不在行。他真正擅長的是打嘴仗,外界評價他“智力過人、言辭犀利、擅長辯論”。他對街頭運動也不陌生,本人就是在“搞運動”中起家的。
帕希尼揚出生于亞美尼亞東北部塔武什省一個人口不足兩萬的小城伊杰萬,父親當過體育老師,母親在他12歲那年去世。高中畢業后,帕希尼揚考入國立埃里溫大學新聞系。當時,正值蘇聯解體,亞美尼亞宣布獨立,人們熱衷政治,帕希尼揚也常在校園談論對時局的看法。1995年,他因激進的政治立場而遭學校開除,但沒有放棄新聞理想,一頭扎進了新聞圈,先后輾轉多個媒體當記者、編輯。
1998年,帕希尼揚創辦了一份報紙,以犀利文風痛斥腐敗問題、批評社會不公,吸引了不少讀者。可惜,該報很快就因太激進而被當局盯上,辦了一年就被迫關閉。帕希尼揚本人還因詆毀他人名譽等原因遭到起訴。此后,他又在亞美尼亞最暢銷報紙《亞美尼亞時報》做了3年主編。
媒體從業經歷為帕希尼揚在民眾間積攢了聲譽,更讓他掌握了利用輿論為自己“博眼球”的技巧。亞美尼亞首任總統捷爾·彼得羅相(任期1991年—1998年)也注意到這位媒體高手。2008年,彼得羅相在蟄伏10年后重新出山,作為反對派“自由黨”的領導人參加總統大選,并請帕希尼揚出任競選團隊高級幕僚兼發言人。
那次大選,彼得羅相敗給了時任總理謝爾日·薩爾基相。彼得羅相認為薩爾基相選舉作弊,要求重新舉行選舉。帕希尼揚發揮特長,迅速組織支持者在埃里溫自由廣場示威抗議,人數一度多達5萬。示威者與警方發生對抗,最終造成10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的流血事件。
事件平息后,帕希尼揚遭到通緝。他躲了4個月,最終自首。2010年,他以組織大規模騷亂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入獄以后兩次獲減刑,在2011年亞美尼亞獨立20周年大赦中獲釋。
坐牢經歷成了帕希尼揚在反對派中的政治資本。2012年,他當選議員,5年后又擔任了國民議會反對黨“葉爾克”的領袖。此時,他的目標是當上總理。不過,這次他又遇上了老對手薩爾基相。
用納卡問題擊倒老對手
薩爾基相在2008年當選總統后,2013年連任。兩年后,他推動修憲,將國家政體從半總統制改為議會制,由總理掌握行政權力,總統成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只承擔禮儀性任務。
2018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由執政黨亞美尼亞共和黨提名的阿爾緬·薩爾基相為新一屆總統,任期7年。他比謝爾日·薩爾基相大1歲。當年4月17日,國民議會選舉前總統謝爾日·薩爾基相為總理,阿爾緬·薩爾基相于同日任命了他。
此時,由反對派領導人帕希尼揚發動的街頭抗議已經持續多日。反對派批評謝爾日·薩爾基相此前推動修憲公投“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帕希尼揚還打出了“納卡牌”,言辭中對宿敵阿塞拜疆十分強硬。他身穿迷彩上衣,右手纏上了繃帶,刻意模仿戰斗英雄梅爾科尼揚。在帕希尼揚鼓動下,不到一周的時間,“倒薩”成功,謝爾日·薩爾基相被迫辭職。當年5月8日,議會以59票支持、42票反對,選舉帕希尼揚出任總理。
“納卡牌”如此好用,與這一地區的復雜歷史有關。該地區居民多為亞美尼亞人,卻在蘇聯時期被劃入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后,亞阿兩國在1991年分別獨立,亞美尼亞人要求將納卡地區并入亞美尼亞,導致兩國爆發武裝沖突。為促進問題的和平解決,1992年成立了由法國、俄羅斯、美國主導的明斯克小組。1994年,亞阿兩國達成全面停火協議,但此后該地區的武裝沖突仍時有發生。
在亞美尼亞,民眾多認為納卡地區雖位于阿塞拜疆,卻應歸屬亞美尼亞,任何改變該地區地位的政治主張都很難被民眾接受。彼得羅相當年就是因為支持與阿塞拜疆“土地換和平”,失去民意支持,最終在1998年黯然下臺。如今,政客們更將納卡問題視作“助選工具”,在競選時借以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帕希尼揚上臺后,為鞏固權力,消除反對黨掣肘,推動舉行議會大選。2018年12月,他領導的政黨聯盟在大選中獲得70.43%的選票,成為議席過半的最大政黨聯盟,有權獨立組閣。1個月后,帕希尼揚穩穩當上了總理。隨后,他一方面發動反腐攻勢,拿下了不少前朝高官,另一方面又推出減稅降費等惠民措施,收攏民心。政治分析人士稱,照此發展,他很可能在兩年后連任。
如今,一場敗仗讓政局再度動蕩,簽署停火協議的舉動也毀了帕希尼揚“強硬派”的形象。當年謝爾日·薩爾基相辭職時曾說,希望在納卡地區不要發生挑釁和沖突。兩年后,他一語成讖,只不過現在輪到帕希尼揚面對示威民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