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人物介紹:張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生于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狀元,1895年創辦大生紗廠,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張謇主張 “實業救國”,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初冬的蘇北,草木依舊蔥翠,《環球人物》記者來到位于濠河之濱的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由張謇于1905年創辦,他的塑像正立于博物苑內,神情剛毅,目視遠方,似在回首自己風云變幻的一生。張謇是晚清狀元,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創辦實業20多家,涉及工業、農業、商業、林業、交通運輸、金融等;在教育領域,他支持創辦各級各類學校數百所,構建了近代中國新型教育體系……他的行動和思想,留給后人無限的思考和啟發。
“講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主席在談到中國工業發展時曾說:講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2011年,“張謇紀念館”在張謇故里江蘇海門常樂鎮揭牌,江澤民同志為紀念館題名。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及張謇,說:“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11月12日,習近平來到南通博物苑,走進張謇故居陳列室,考察參觀,聽取當地培育企業家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奮斗精神等情況介紹。習近平強調,我這次專門來南通博物苑,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形勢下,作為中華文化熏陶出來的知識分子,張謇意識到落后必然挨打、實業才能救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實干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
張謇嫡孫、全國工商聯原常務副主席張緒武說:“除了愛國實業家的身份之外,祖父的一生還有許許多多的角色,見證、參與了中國近代史上幾乎所有重大轉折。百年后的今日,他所倡導的‘實業興國理想、興辦教育和公益的實踐,還為大家所重視、宣揚,這令我既感激不已,又感慨萬千。”
張謇嫡孫女張柔武表示:“祖父的作為能夠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如此高的贊賞,作為其后人,我們深感自豪和欣慰。”“在祖父心中,南通城的意義不止于桑梓一隅,而是寄寓了救國興邦的政治理想。”
南通博物苑內,一張“大生機器紡紗廠股票”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南通海門張謇研究會會長張裕偉告訴《環球人物》記者:“這是中國最早的股票之一,張謇以招股集資的方式開啟了實業報國之路。南通是張謇的出生地、成長地和事業的發祥地、主戰場,張謇百年前以一己之力打造出了一個‘新世界的雛形。”
狀元辦廠是驚世駭俗之舉
位于南通海門區常樂鎮上的張謇紀念館,游客絡繹不絕。
張謇出生在常樂鎮上一個富裕農民兼小商販家庭,父親張彭年對兒子的教育非常重視。4歲時,張謇就在父親的教導下熟讀《千字文》,5歲即被送入了私塾。16歲時,張謇考中了秀才,此后擔任過幕僚等職以謀生。1894年,41歲的張謇參加殿試并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這一時期,正是西方列強目視清政府腐朽,意圖瓜分蠶食中國之時。在內憂外患之下,張謇產生了實業救國的想法,他曾在日記中寫道:“自丙戌(1886年)會試報罷,即謂中國須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因先事農桑,竭八年辯論抵持爭進之力,僅成一海門蠶業。甲午后,乃有以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之思。”1895年,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之后,張謇代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起草《條陳立國自強疏》,把“廣開學堂”“速講商務”“講求工政”等八項作為救亡圖存的基本方針,明確把發展近代工業作為富民強國的重要內容。張之洞向朝廷請示,委派張謇在江蘇通州興辦紗廠,張謇經過思考后答應。
第二年春天,張謇選定水陸交通方便的南通唐家閘為廠址籌建大生紗廠。南通海門張謇研究會副會長徐俊杰對記者說:“當時,狀元辦廠是驚世駭俗之舉,對于視‘工商為‘末業的中國傳統來說,張謇的舉動無異于是對傳統的挑戰,必然遭到各保守勢力的反對和攻擊。而且,籌辦紗廠的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社會輿論等方方面面都不具備,張謇創業的起步,不僅從零開始,也面對著巨大的壓力。”
但張謇并未被困難嚇退。一開始,張謇試圖通過官招商辦、官商合辦的方式來集股籌款,擬招商股白銀60萬兩。為了籌款,他奔走于南京、上海各地,但收效甚微,一年只招到三四萬兩,甚至連回南通的路費都沒有了。張謇只得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賣字三天來賺取路費。萬般無奈下,張謇轉向官府尋求援助。最終,由新任兩江總督劉坤一做主,將之前張之洞用官款購買、擱置在上海碼頭三年的美國紗機作價50萬兩入股。由此,大生紗廠改為紳領商辦。
向日本和荷蘭取經
幾經奔走后,1899年,擁有2.04萬紗錠的大生紗廠建成投產。大生紗廠早期的棉紗產品使用“魁星”商標,下設有“紅魁”“藍魁”“綠魁”“金魁”等不同產品線。投產后的第二年,紗廠純利潤為5萬兩,到1908年累計純利潤達到190多萬兩。1904年,張謇創辦大生二廠,并派人去英國進購新產紡紗機,新機器生產出來的紗色白調勻,很受織戶歡迎。1915年,張謇增設布廠,并籌設第三紗廠。
“大生紗廠的創辦成功,促進了一批企業的興起,使原本荒蕪的地區變成了興旺發達的工業區。在此基礎上,張謇逐步擴大規模,將事業觸角延伸到鹽墾、冶鐵、機械制造、金融、面粉等多個領域,興辦了一批工廠,構建起了一個以紡織為核心的龐大實業體系。”張裕偉說。
隨著紗廠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保證原棉供應,張謇又在通州、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 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通海墾牧公司是按照股集資方式組建的我國第一個農業公司,它的創建標志著張謇的實業活動從工業擴展到農業,而使工農業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張裕偉說。為了確保棉花的收成,墾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工程,使得原本荒蕪不堪的南黃海之濱逐漸成了一塊肥水寶地。
公司勢頭正盛,張謇又一鼓作氣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面粉廠、資生冶廠等;為了便于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張謇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天生港,還修建了一座發電廠。
張謇一直非常重視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他曾說:“一個人辦一個縣的事情,就要有一個省的眼光,辦一個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國的眼光,辦一個國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張裕偉告訴記者:“張謇始終關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宏觀趨勢,從世界大勢中尋找可能的發展機遇和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1903年,張謇受日本駐江寧領事天野恭太郎的邀請,前去大阪參加日本第五次國內勸業博覽會,并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教育等進行了為期70天的考察,親身感受到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的影響和變化。他詳細地記錄下所見所聞,匯集成《癸卯東游日記》。
張謇還聘請了荷蘭水利工程師亨利克·特來克從事江岸保坍以及橋梁測量設計等工作。1919年,年僅29歲的特來克在勘測墾區遙望港工程中因病去世,張謇哀痛不已,將他葬在了劍山之麓。
隨著南通的日益繁榮,金融業也隨之得到發展。1920年,南通淮海實業銀行宣告成立,并在揚州、南京、上海、鎮江、蘇州等地設立了分行。在張謇的建設下,南通從一個封閉落后的小城發展成一個積極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技術的模范城市。
“家可毀,不可敗師范”
興辦企業的同時,張謇也非常重視教育事業,他說:“欲雪其恥而不講求學問則無資……欲教育普及國民而不求師則無導。故立學校須從小學始,尤須先從師范始。”為實現“民智國牢兮”的救國主張,張謇在南通大力興辦新式教育機構,建立起一個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示范性學校,促進了近代南通教育體制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1902年,張謇在南通城東南創辦了通州師范學校,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所師范學校。張謇親任校長一職,親自過問學校發展事宜。他曾說:“師范乃鄙人血汗經營之地。”“家可毀,不可敗師范。”剛開始,學校招生僅限于附近各縣,后來擴展到江蘇各地和陜西、江西、安徽等省份,學生也由幾十人增加至四五百人。1906年,學校增設了農、工、蠶、桑等學科。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評價南通師范為“開全國之先河”。
為培養紡織方面的專門人才,1912年,張謇創辦了紡織傳習所,參照美國費城紡織專門學校的課程設置,并籌建了實習基地。這一年,張謇還創設了南通醫學專門學校,設有中醫、西醫兩科,后并入南通大學醫科。幾十年間,張謇創造了數個“第一”——中國第一所女子師范學校、第一所盲啞師范教育機構、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第一所水產高等學校等。其辦學數多量廣,是前所未有的。
當時的南通共有高等學校和職業專科學校300多所,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張謇繼承了儒家知識分子以民為本、經國濟世的優秀傳統,作為一位‘起自田舍的偉大實業家,他通過興辦實業、致力教育、廣營慈善等途徑,從生活資源到文體設施,從普通百姓到弱勢群體,從城區市鎮到濱海荒灘,多層次、全方位地提升了民眾的生活水平。”張裕偉說。
“如果是祖父會怎么做”
張氏家族對后輩的教育非常重視。張謇69歲時,曾將劉向、諸葛亮、王修、顏之推、胡安國、朱熹等古人的訓誡之語整編成為《家誡》,以此來告誡子孫應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張緒武說:“祖父一生經過種種波折,但始終未改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盡己所能改變中國的抱負。他也以極高要求教導晚輩。祖父對父親的培養既慈愛又嚴格,以仁義道德為家風,以知書達理為家教。”
張柔武回憶:“祖父秉性簡樸,一貫如此,并常以此告誡子、侄。”她印象最深的是張謇日記手稿上寫的那些話:“徐氏祖母嫁來我家時,衣著樸素為善。”“新婦(指張柔武的母親陳石云)衣著樸素,甚佳。”
張謇老來得子,但對獨子張孝若要求很嚴格。他常向家人囑咐:“溺愛小孩子就是害他。你們望他成立,就得嚴正的管教他。”張謇決定送兒子去美國深造。張孝若留美期間,張謇時常以書信教誡:“吾衰猶未甚,汝學尚須求。先業農為分,虛名士所羞。毋忘經訓熟,要共國人憂。孤矢寧論遠,游乎念美洲。”
張謇對張孝若的心血沒有白費。1918年,張孝若自美國游學回國后,倡議并幫助父親成立南通縣自治會。梁啟超曾致信張謇說:“昨得睹南通自治會報告書,頗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感。”張謇為國為民的心愿也傳給了張孝若。張謇去世后,張孝若一力承擔起父親留下的事業,并拿出自家的分紅和積蓄,來填補父親的積欠,保障了各項事業的有序經營和發展。
據張柔武回憶,1933年,張孝若從上海回南通探望母親和妻子。一天早晨,張柔武去祖母房中請安,聽見父親說:“汪精衛叫褚民誼來找我去行政院工作,我回卻了,我不愿和他們搞什么政治,我要繼承父親留下來的這些事業。”當時汪精衛偽政府為擴大勢力,廣羅人士,想要張孝若在社會上的知名度為其所用,最終被張孝若拒絕。
從祖父和父親身上,張柔武學到了很多。她說:“自己總是思考,怎樣按祖父的教導做人做事,涉及家庭和個人利益,我也總會想,如果是祖父會怎么做。”抗日戰爭爆發時,張柔武正在上海讀書,她常常演唱抗日歌曲來控訴日軍侵略行徑。新中國成立后,張柔武主動交出田契,擁護黨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并將家傳的多幅珍貴字畫和文物捐贈給南通博物苑以及上海博物館。此后,她一直生活在南通。如今,已經102歲的張柔武將家族理念一脈相承的新“三字經”傳給了自己的孩子:“國是家,善作魂,儉養德,誠立身。”
除了在世的張緒武、張柔武外,張謇還有3位值得一提的孫輩。長孫張融武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受聘于香港電臺,并被聘為香港大學國文和國語教授。長孫女張非武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移居臺灣,在臺灣開辦公司,經營電器產品。小孫女張聰武曾參加蘇北抗日宣傳隊,1938年不幸犧牲。
張謇曾孫輩張慎欣,現擔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張謇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南通張謇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愛國工程學會張謇基金會負責人等職。張慎欣常帶著友人參觀張謇紀念館,回顧曾祖父實業興國、教育救國的一生。
在張謇的影響下,張氏家族后人無論身居何處都心系祖國。2018年6月,張謇的侄孫女張啟武以及后人張乃玲從美國回南通尋根問祖。張啟武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工作。張乃玲的祖父張通武系張謇侄孫,曾任通明電氣公司經理,并創辦通成紙廠,是張謇的得力助手。張乃玲的父親張慎四曾創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電機工程系,在世界光纖傳導模擬信號領域享有權威地位,曾多次到中國講學。張乃玲此次向南通市檔案館捐贈了父親的科學著作。
“張謇的愛國和創新精神以及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去弘揚、傳承、學習。”徐俊杰說,“習總書記說,當下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而我們的民族企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面對迫切的國際形勢,我們更要繼承發展像張謇這樣的愛國民族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