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1979年,年近七十的費孝通接受重托,主持重建中國社會學。當時,他剛剛摘掉右派的帽子,念及荒廢多年的學術,他說:“我口袋里只有十塊錢了,不該隨意零星地買些花生米吃,而要集中起來買一件心愛的東西才是。”“十塊錢”是一個比喻,一塊錢代表一年,他覺得自己大概還能活10年,這10年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從1980年開始,費孝通每年四處奔走,足跡遍及中國大地。助手張冠生從1993年起跟隨他左右,用筆記本、錄音機、照相機等,記錄下費孝通田野調查現場。后來,張冠生將那些年費孝通的專題講話、即興發言、見人識物、所思所想,整理成書《費孝通晚年談話錄(1981—2000)》,于去年出版。今年11月2日,正值費孝通誕辰110周年,這本書再次登上好書榜榜單,影響力早已不限于學界范圍內。
在談話錄中,費孝通多次談到“志”,有時是“告老還鄉”,有時是“寫文章”,但說得最多的還是“志在富民”。“要做學問,就要跟著時代的發展走,跟著基層的人民和干部學。”他說,自己要做的就是到農民的生活中去,把農民的創造講出道理來,讓基層干部看出農民增加收入的道理,讓更多農民掌握增加收入的門道。
每到一地,費孝通都會跟當地干部了解情況,入農家做戶訪。一次,一位縣委書記提到當地用地窖儲藏、實現水果保鮮,費孝通問:這辦法是誰先想到的?怎么想到的?誰最先做起來的?怎么做起來的?要投入多少錢……書記答不出,當天下午,他就自己走進農家,跟農民實地學習。
很多調查都歷經多年,如江村、溫州等。他第一次去江村是1936年,兩年后寫下博士論文《江村經濟》,由此成名。晚年又去了20多次。他三訪溫州:一訪溫州,看出“小商品,大市場”;重訪溫州,見證“家底實,創新業”;三訪溫州,提出“筑碼頭,闖天下”。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不斷地思考、總結,并形成自己的思想。
1990年,費孝通80歲生日,在宴會上,他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這一思想,源自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調研。當時,他從貴陽到黃果樹瀑布,沿途碰到當地百姓趕場,“不同的民族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各有其美”,后經多年沉淀,得出這16字箴言。
1997年,費孝通繞太湖走了一圈,調查水資源污染、治理和開發問題。其中一站是甪(音同路)直古鎮,經過一家小店時,他走進去和店主寒暄。當時,在里間過道處,站著一位老婦人,衣著素雅,妝容整潔,倚著門框,安靜地看店堂內的熱鬧場面。張冠生請老婦人出來與費孝通見面,她堅辭不出。從這位老婦人,費孝通想到了“文化的自卑感”,“中國現在最怕的就是文化自卑感……人家歡迎她出來,可她自己覺得,我這一套不行了……”
費孝通一直走到90歲,走不動了才停下來。2005年,他因病逝世,安葬在家鄉——江蘇吳江松陵公園里,墓碑上刻著他的話:“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生命勞動和鄉土結合在一起,就不怕時間的沖洗了。”他用一生,踐行著這句話。正如學者余世存所說:“他把自己在山河大地上的行走,變成了山河大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