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放要放出活力、放出創造力,管要管在點子上、管出效果。有的領域要多一些柔性監管,有的領域要發揮智慧監管優勢,對一些看不準、可能存在風險的,可以劃定可控范圍,探索試點經驗再推廣。有了這個共識,在執行過程中嚴格遵守,必能實現多贏。
日前,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清單(第一版)》(以下簡稱《清單》),對列入清單的29項行政處罰事項,凡符合輕微違法情形,經教育整改及時糾正違法行為的,實行“一案三書”,即用人單位簽署守法誠信承諾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出具勞動保障監察建議書,并制作不予行政處罰決定書,通過實施包容審慎監管,促使用人單位守法誠信。
據報道,這些清單里的違法情形包括“用人單位招用無合法身份證件的人員”“中國教育機構發布虛假招生簡章或者招生廣告,騙取錢財”等。這張“白名單”在社會上引發廣泛熱議,尤其是那些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有關的企業,更是對《清單》予以高度贊譽。究其因,在發展的過程中,這類企業“一不小心”就會犯錯,對它們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有利于它們成長。
當然,開設“白名單”不等于放手不管。包容不是縱容,放松不是放縱,不予行政處罰也是有條件的。比如,對于中國教育機構發布虛假招生簡章或者招生廣告,騙取錢財的違法,不予處罰的適用情形需要同時具備以下條件:1.沒有違法所得;2.檢查之日起前十二個月內無違反同一法律規定的查處記錄;3.未造成危害后果;4.主動整改或在行政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限期內改正。換言之,可以容錯,但不能容忍一錯再錯。
仔細思量這張“白名單”,還可發現監管部門張弛有度,該放的放得到位,該管的管得嚴厲。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明確,對拖欠工資等違法行為保持“零容忍”態度,對違法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等嚴重違法行為或者違法行為情形嚴重的,依法從重處罰。顯然,如果對拖欠工資現象熟視無睹,對使用童工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則說明監管失職,該作為而不作為,當被問責。
《清單》值得稱道的地方還在于將“執法與指導”“監管與服務”“處罰與教育”有機結合,讓用人單位感受到了“有溫度的執法”,一舉多得。堅持包容審慎與嚴格監管并重,堅持過罰相當、寬嚴相濟的法治精神,已是浩蕩潮流,令人欣喜。
日前,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其中提到, 探索開展“沙盒監管”、觸發式監管等包容審慎監管試點。 “沙盒監管”與“觸發式監管”兩個概念令人耳目一新。
何謂“沙盒監管”?顧名思義,將某一區域劃定為“沙盒”,對盒內的企業,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措施,同時杜絕將問題擴散到盒外。何謂“觸發式監管”?即監管部門設定一定的底線,企業不觸發就不監管,強調企業自我管理。應該說,這種字面上的解釋并不能抵達實際層面上的堂奧,但有關部門提出這兩個概念,傳遞的信號再清晰不過:對企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越來越常態化,越來越制度化。
放手讓企業大干一場,讓創業人員多一些闖的精神,并不是施舍,也不是俯視,而是彰顯了監管自信,讓人看出監管部門越來越遵循監管規律。
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其中也提到了觸發式監管:要探索創新監管模式,積極鼓勵創新,健全觸發式監管機制,構建各類主體參與的多方協同治理體系。
放要放出活力、放出創造力,管要管在點子上、管出效果。有的領域要多一些柔性監管,有的領域要發揮智慧監管優勢,對一些看不準、可能存在風險的,可以劃定可控范圍,探索試點經驗再推廣。有了這個共識,在執行過程中嚴格遵守,必能實現多贏,這正是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白名單”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作者系知名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