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
吳良鏞教授在對南通的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進行認真考察后,從中國近代城市發展史的角度提出:“張謇先生經營的南通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其中有何奧秘?
近代中國有一座城市同時擁有七個中國第一: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博物館、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盲啞學校、第一座氣象站。這座城市就是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南通。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據說這是乾隆南巡途中給大臣出的一個上聯,如今,北通州已經成為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和首都北京的城市副中心。而南通州,就是本文介紹的“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
吳良鏞教授在對南通的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進行認真考察后,從中國近代城市發展史的角度提出:“張謇先生經營的南通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內涵已不局限于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的范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教育建設及其對區域發展的重大影響都表明張謇在南通的偉大探索和實踐,奠定了南通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獨特地位。
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清末狀元,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張謇于1895年在家鄉通州籌建大生紗廠,將廠址定在唐閘鎮。大生紗廠一直在原址進行生產經營,其留存的歷史建筑、設施仍基本保持原有的歷史面貌及格局,且門類較為齊全,是中國紡織具有研究性、代表性的工業遺產,是研究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史的“活標本”。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鐘樓、公事廳、專家樓、清花間廠房、南通紡織專門學校舊址、實業小學教學樓(廠區外)。
江蘇南通往西北走六七公里便是唐閘鎮。看似極為普通的江北工業小鎮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成功的華商紗廠——大生紗廠的誕生地。唐閘鎮橫跨通揚運河兩岸,后建的城閘、港閘公路在這里交接,港閘河與通揚運河在這里交匯,交通十分便捷。唐閘鎮周圍農戶素以紡織土布為副業,熟諳紡織技巧,成為大生紗廠良好的技術來源。選址唐閘鎮,既避免了在舊城大興土木辦工業,又保護了南通古城風貌和居住環境。此后,張謇又在唐閘鎮創建了廣生油廠、復新面粉廠、資生鐵廠等企業,并建置了若干工人居住區,使唐閘鎮成為布局合理的工業鎮。
大生紗廠是近代愛國者艱難探索“實業救國”道路的一個歷史縮影,是近代紡織工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大生紗廠作為南通近代發展的核心企業,奠定了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基礎,更是一度成為港閘區的地標性產業,引領港閘輕紡業的發展,奠定了港閘現代化產業基礎。至今仍然是一個有歷史傳承和產業基礎的企業。
洗盡鉛華的百年老廠靜靜地隱匿在蘇北小鎮的嘈雜深處,坐落在寂寞叢生的通揚運河北岸。一個世紀以來,大生紗廠雖幾易其名,但廠門口的標志性建筑——鐘樓上的西洋機械鐘完好如初,迄今仍在準確報時。鐘聲響起,方圓一二里都能聽到。
飽經滄桑的鐘聲,悠悠傳遞的是歷史的厚重,仿佛在傾訴紗廠百年前抗爭圖存的崢嶸歲月,富國強民的艱辛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