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林 馬曉榮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70年前。為保衛和平、反抗侵略,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1950年,面對戰爭,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兵器工業義無反顧,緊急科研、全力生產,千方百計為前線戰士輸送武器彈藥,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為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作出貢獻。
勇擔重任,研制21種武器產品
沈陽在當時是支援抗美援朝的大后方,遼沈集團前身,作為當時全國僅有的幾個大口徑炮彈制造廠之一,研制反坦克火箭彈、60迫擊炮彈、120迫擊炮彈、引信等21種武器產品,擔負著為戰爭前線提供炮彈和反坦克火箭彈的重任,可以說其生產能力直接關系到前方戰事全局。
原中國兵器遼沈工業集團工會主席耿德民回憶:美國當時坦克多,飛機也多,怕轟炸,這個時候就搞反坦克導彈(火箭彈)。你的坦克,我100米可以打,200米也可以打,300米也可以打。生產炮彈,120彈就是給抗美援朝打制的,120彈的引信鉆進去讓它打幾厘米,打造成幾秒鐘的爆炸,都是靠我們自己的。
當時的生產條件,炮彈生產全靠手工。尤其是給炮彈裝藥的環節,十分危險,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爆炸。即使這樣,大量的軍工人仍然夜以繼日加緊生產,產品一下生產線就星夜兼程運往前線。
搞火藥的裝備車間,哪有現在這么自動化、機械化,那都手搬,抱著,到藥房里去弄去了,那個時候最容易出事故的,在那里頭壓,說不定哪一下子極限,那個時候的機械化的程度是很差的。
原中國兵器遼沈工業集團職工尉鳳英回憶:工廠的設備陳舊,比較老化,什么都缺。我們廠子做抗美援朝軍品產品支援前線,我想怎么干?我們一定(要)把廠房當戰場,機器當刀槍,我們是不穿軍裝的革命戰士,做生產產品,做一個就消滅敵人。
到1952年9月,志愿軍使用的主要武器裝備包括山炮、野炮、榴彈炮等,與一年之前相比,數量均有明顯增加,志愿軍的作戰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
上百萬發迫擊炮彈支援戰場,赴朝完成彈藥檢查任務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為了多生產裝備,支援志愿軍,淮海集團前身生產的82迫擊炮彈1951年由18萬發增加到48萬發,120迫擊炮彈由1.55萬發增加到6.12萬發,60迫擊炮彈由24.5萬發增加到65萬發,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戰場。1951年11月,工廠派八人小組同膠東兵工廠的同志對存放在東北十幾個軍火庫近百萬發炮彈逐個做檢,更換引信。1952年冬,又奉命赴朝鮮介江市等地指導檢查繳獲的美、英等國炮彈。在那些日子里,他們白天頭頂敵人飛機轟炸掃射,夜晚不顧特務襲擊破壞,翻山越嶺冒著生命危險到多地進行檢查試驗,奮戰三個月完成了任務。1953年1月,工廠開展了“愛國主義生產競賽運動”“紅旗競賽運動”等勞動競賽,“出得快、數量多、質量好、成本低”,廣大工人主動獻工,掀起了加班加點超額完成任務的熱潮。

1950年11月,為支援抗美援朝,武漢新新工業公司遷往湖南湘潭楠竹山,接收原湖湘煤礦的房屋地產,改名為新湘工業公司(江南工業集團前身),生產木柄手榴彈。1951年6月,中央作出決定,對兵工企業進行調整和擴建。隨后,中南兵工局以工廠為基礎,將另兩家廠調整合并,工廠支援前線的力量得到了提升,更大規模地保障了供給。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工廠的保供整體都頗為順暢及時,生產了大批手榴彈,為支援前線作出重要貢獻。
迅速轉產,“104英雄彈”獲稱贊
1950年,特能集團晉東公司前身迅速轉產戰場急需的手榴彈、黑火藥等武器彈藥,從10余個單位調入200名專業技術人員,購置生產試驗設備33臺(套)。他們晝夜生產手榴彈、雷管、黑火藥等武器彈藥,其中手榴彈以其爆破彈片多、殺傷半徑大,殺傷力強,深受一線指戰員好評,被戰士們親切地稱評為“104英雄彈”。同時,工廠也加快了自身建設,在邊生產、邊建設的創業高潮中得到了迅猛發展,由生產單一的手榴彈、黑火藥,向信號彈、火工品方向發展,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國家重點發展的軍工企業之一。
抗美援朝時期生產裝備“五七”破甲彈朝鮮戰場顯威力
1951年初,晉西集團前身開始試制“五七”破甲彈,兩個月試制定型,四月份進行大量生產。全廠開足馬力,抓緊生產。五月份,第一批“五七”破甲彈出廠,此后一批又一批炮彈源源送往戰場,有力地阻擊了敵人的進攻。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同志給工廠來信:“在朝鮮邊崖洞附近的戰斗中,我們用三門炮,半小時內打了二十發‘五七炮彈,殲滅了敵人200余人,還繳獲了不少武器。你們生產的炮彈很好,效力很大。”來自前方的勝利消息,使全廠職工受到很大鼓舞,生產節節上升,涌現出了一批革新能手和提高生產效率的先進人物。1951年,僅用8個月時間,生產“五七”破甲彈13.6萬發,1951-1953年,共生產“五七”破甲彈44萬發。
進行信號彈、手榴彈等設計試制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的前身在奉命疏散遷移的同時,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各種彈藥設計和試制工作,先后試制步兵信號彈、60信號彈、手榴彈及50式彈尾引信等新產品,試造測速儀及火藥試驗儀器等,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

多型戰車修理,裝備再度發揮效用
朝鮮戰爭爆發時,北京北方車輛集團前身是蘇式戰車修理廠,承擔T-34坦克、CY-76自行火炮和rA3-203發動機的修理任務。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干部員工以工廠為戰場、以機床為武器,加班加點搶修、恢復在朝鮮戰場上被損壞的T-34坦克、CY-76自行火炮等武器裝備。
觀瞄設備生產試制
夜視研究院集團光電儀器公司前身在原材料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和“前方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的口號鼓舞下,克服種種困難,趕制出指北針5100具,統一式瞄準鏡2800具,及時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同時,加緊了75無座力炮瞄準鏡、炮兵方向盤及水平儀的試制工作。
民轉軍,配套產品殲敵坦克
為支援朝鮮戰場,1950年,特能集團華豐公司由民品轉向軍品生產,當年共生產火箭彈發火管、雷管等多種產品,總產量達1600余萬發,這些產品與兄弟廠產品配套后運往朝鮮戰場,發揮了應有作用。當時志愿軍戰士因缺乏遠射程反坦克武器,只能用手榴彈、炸藥包去炸敵人坦克,急切需要后方兵工廠火速制出遠距離打擊坦克的武器。工廠遵照軍工局命令,于1950年10月開始試制火箭彈雷管,供兄弟廠總裝火箭彈用。這種新產品試制成功投入戰場后,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僅一個月時間,就擊毀敵人坦克兩百余輛,曾多次受到東北軍區軍工部的表揚。當時因朝鮮戰場急需這種產品,工廠組織了三班生產,生產一箱就立即運走一箱,經常有志愿軍派員到工廠待取發運。抗美援朝期間,總產量八千余萬發。
晉東公司前身華北兵工局第六兵工廠始建于1938年,是由柳溝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為主體,太行、太岳、冀魯豫軍區根據地兵工廠組建而成。從1948年起,為更好地支援解放戰爭,我黨決定將兵工六廠所屬各分廠陸續搬遷到山西省陽泉市。
抗美援朝開始后,華北兵工局第六兵工廠堅決貫徹黨中央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部署和上級黨組織安排,迅速轉產戰場急需的手榴彈、黑火藥等武器彈藥。廣大職工同仇敵愾、克服困難,并響亮提出“工廠當戰場、機器當武器,多生產一枚手榴彈,多打死一個美國鬼子”的戰斗口號,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利用解放戰爭時期陳舊簡陋的工裝設備,晝夜加緊生產,為抗美援朝提供了大量武器彈藥。



隨后,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從太原化學廠、三十三兵工廠、華北兵工工業學校(中北大學前身)等10余個單位調入200名專業技術人員,購置生產試驗設備33臺(套)。特別是北京七十兵工廠第五所(雷管所)遷來并入后,極大地提升了兵工六廠服務人民志愿軍、支援抗美援朝的能力。在開展的“抗美援朝、愛國增產”活動中,紅色晉東兵工建設者戰斗激情再次高漲,他們在晝夜生產手榴彈、雷管、黑火藥等武器彈藥的同時,制定愛國公約,自發捐款15590元,支援購買飛機大炮。全體兵工人充分發揚與生俱來的黃崖洞老兵工精神,團結一心,連續作戰,超額完成生產任務,涌現出生產模范400余人。他們生產的手榴彈以其爆破彈片多、殺傷半徑大,殺傷力強,深受一線指戰員好評,被戰士們親切地稱評為“104英雄彈”。究其原因,一是利用該廠生產的導爆索精確延期時間,提高了手榴彈的戰斗力。二是手榴彈殼體用鑄鐵是由陽泉地區獨特的鐵礦資源和煉鐵工藝鑄成,易于爆破。三是手榴彈用雷管性能卓越。由于晉東公司手榴彈等產品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被上級授予“模范工廠”榮譽稱號。
1952年,在全國開展的“三反”“五反”活動中,晉東兵工再次接受政治教育,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積極響應黨中央“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號召,廣泛開展“找生產竅門、提合理化建議活動,推廣先進生產經驗、提高產品質量、消滅廢品”的增產節約活動,極大提升了產品產量和質量。在抗美援朝、加緊生產的同時,工廠也加快了自身建設,生產規模、能力得到了迅猛發展,由生產單一的手榴彈、黑火藥,向信號彈、火工品方向發展,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國家重點發展的軍工企業之一。
(此文為楊虎林、馬曉榮據《國防科工》、遼沈集團、淮海集團、江南工業集團、特能集團晉東公司、晉西集團、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北京北方車輛集團、特能集團華豐公司、夜視研究院集團提供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