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14 日,劉品三吉州窯陶瓷藝術博物館在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舉行開館儀式。據了解,吉州窯位于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境內,北距吉安市約8 公里。隋至宋時期,吉安稱吉州,故名。吉州窯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始于晚唐,興于五代,極盛于南宋,曾創造出“木葉天目、剪紙貼花”等別具匠心的陶瓷產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吉州窯瓷燒制技藝) 代表性傳承人劉品三,1971 年被調到江西省博物館工作,恰逢吉州窯發掘工作啟動。通過觀摩吉州窯窯址出土的瓷片,激發了他研究吉州窯瓷器的熱情。
提起瓷器,人們自然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景德鎮。殊不知,江西窯器“先有吉州(今吉安),后有饒州(今景德鎮)”。劉品三介紹,雖然景德鎮的制瓷歷史悠久,實際上在北宋時,吉州窯的產品更為有名。南宋末年,吉州遭遇元軍入侵,文天祥帶領著吉州窯的三千多窯工頑強抗敵,戰敗后,窯工遷往景德鎮,帶去了生產技術,在那里創燒了聞名世界的青花瓷,將制瓷技術發揚光大。
“我這一生,跟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59 年到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起,就沒有離開過陶瓷?!?963 年,劉品三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68 年,景德鎮陶瓷學院因“文革”遭解散,下放期間,劉品三在一家像章廠負責設計毛主席像章,還利用廢料動手做成工藝品,可以說美術專長為他撐住了那段苦澀的歲月。1971 年劉品三被調到江西省博物館工作,從此,他事業上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有了難得的契機。
上世紀80 年代初,江西省博物館啟動了吉州窯發掘工作?!拔铱吹搅思莞G窯址出土的瓷片,眼前一亮。比如木葉紋盞,一片葉子凝固在黑色碗中,妙不可言;釉下彩繪瓷,用筆隨意揮灑,線條厚重拙樸;又如剪紙貼花瓷,紋樣簡潔生動,樸素大方;各種窯變,釉色變化莫測,還有小捏塑,牛、狗、貓、鹿等造型生動,形態古樸?!眲⑵啡f,通過觀摩,激發了他研究吉州窯瓷器的熱情。而當時全國比較有名的窯口都已經恢復生產,唯獨吉州窯沒有,他決心一定要把失傳的吉州窯恢復起來。
為了吉州窯瓷器燒制試驗,劉品三突發奇想,開始在自家的燒飯爐子上燒制實驗品。上世紀80 年代初,大家的居所還是筒子樓,一棟樓里往往居住著20 多戶人家。廚房是公用的,劉品三只要一拉風箱,樓道里便滿是黑煙,經常引起鄰居們的不滿。之后,劉品三只得將做好的瓷器泥坯小心翼翼地放在菜籃子里,然后騎車載著重重的籃子前往陶瓷廠找同學幫助燒制?!敖洺玫膶嶒炂芬怀龈G,工人們見著喜歡就給拿走了。”即便如此,劉品三還是通過反復實驗觀察到了釉色的發色效果,以了解下一步如何改進。后來,在江西省文化廳、省博物館領導的支持下,劉品三終于在博物館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這個工作室是由公廁改建的,周圍長著一片茅草。當時江西省文化廳還為劉品三特批6000 元作為研究費用,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研究啟動資金。劉品三拿到啟動資金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電爐,“搭燒”的歷史終于結束了。自從有了窯爐之后,劉品三研究吉州窯工藝的勁頭更足了,他還搜集瓷片標本、資料、文獻;摸索古代制瓷原料、工藝技術來源……。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十余年的艱苦探索,劉品三從一名門外漢成為了陶瓷胎釉研制、造型、裝飾、設計、燒制的行家。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把彩繪瓷、剪紙貼花瓷、木葉紋瓷、窯變虎皮釉等吉州窯的制瓷工藝全面恢復起來了,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榮獲了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江西省文化廳等頒發的多項科研成果獎勵。
吉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始于晚唐,興于五代、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末,距今有1200 多年歷史。在古代,吉州窯是生產日用陶瓷的民窯,是極負盛譽的綜合性窯場,也是全國黑釉瓷生產中心之一。其制瓷工藝呈現“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等特點。吉州窯產品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著稱,其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非屬木葉盞。
木葉盞是吉州窯的獨門絕技,內外均施黑釉,盞內放一片樹葉,送入窯室燒制。工藝看似簡單,所謂大道至簡莫過如此。神奇的是,在經過1300攝氏度高溫之后,這片葉子不僅沒有灰飛煙滅,相反,其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永恒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更令人倍感珍視的是,由于木葉盞是使用天然樹葉,經高溫燒制而形成千姿百態的紋樣,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紋:有的葉子完整,葉脈清晰可見;有的折卷、反疊,自然天成;有的殘破不全,色彩變化也豐富,變幻莫測,妙不可言。
劉品三說,真正好的木葉盞,木葉紋清晰完整,自然生動,盛滿茶湯時,望之如木葉浮出,栩栩如生。而木葉紋制作最難之處是如何把葉子完美地燒制到瓷器上,這其中窯溫的控制至關重要,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恰到好處地讓葉片與黑釉相融合。在劉品三的不斷探索下,現在不但能把木葉燒在碗里,還能燒在瓷板、瓷盤、瓷瓶上,改變了古代吉州窯只能將木葉燒制在碗中的單一美,變成了多種多樣的裝飾美。
剪紙是一種民間鄉土藝術,而把剪紙用在陶瓷裝飾上,也是宋代吉州窯的獨創。劉品三研究發現,吉州窯剪紙貼花瓷大致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直接把剪紙紋樣貼在瓷坯上,然后施一層釉,釉干后再剔掉剪紙紋樣;另一種則更為復雜,在器物上先整體施一層底釉,貼上剪紙紋樣,然后再上一層釉,再剔去紋樣,就顯出底色紋樣來,經過高溫焙燒后,兩層釉變化出各種色釉兔毫細紋,使得剪紙紋樣附在多變的色釉中,更加豐富美麗?!凹艏埣y樣貼燒在瓷器上,達到鏤空玲瓏的視覺效果,這是宋代能工巧匠們技術和藝術的巧妙結合,為瓷器裝飾美營造出一個嶄新的境界?!眲⑵啡缡钦f。
在劉品三眼中,自己燒制的第一件得意作品,是仿制的江西省博物館藏南宋吉州窯彩繪躍鹿牡丹紋蓋罐。全器采用吉州窯典型的白地褐彩裝飾,蓋面上繪一折枝花,頸部飾一圈卷草紋,腹部開光外滿飾纏枝牡丹紋,海棠花瓣形開光內各繪一躍鹿,鹿的四腿騰飛,形態極為生動。當時,該作品一燒制成功,便有外國買家聞訊前來洽談訂購,甚至提出要訂燒一個集裝箱——約兩千多件的貨品。面對誘惑,劉品三不為所動:“我不追求經濟利益,只對藝術,尤其是吉州窯用情用心,樂在其中,否則,就不是今天的劉品三?!?/p>
當天的開館儀式上,年過八旬的劉品三在致辭時表示,打造博物館的目的是把研究的成果和作品留在吉州窯,也回報給當地,“我現在雖然80 多歲了,還在不斷創新,希望創造出更多與時俱進的作品,把吉州窯這張名片更好地向世界宣揚。”
中共吉安縣委常委楊小成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劉品三對吉州窯陶瓷文化深摯的熱愛和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鉆研,為吉州窯陶瓷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按舜蝿⑵啡莞G陶瓷藝術博物館的開館,大大地推動了當地陶瓷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也加快了吉州窯景區創建國家“5A 級”景區進程?!?/p>
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翟建軍認為,吉州窯是中華民族傳統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吉州窯今天之所興,除了歷史文化的積淀、各級政府的重視、人民群眾的需要,也是因為有劉品三這樣的領軍人物探索傳承,“他代表的又是一種民族文化,用他的心血造就、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館又一次體現了其傳承之心、公益之心、奉獻之心?!?/p>
“父親雖然年紀這么大了,但他想把有限的生命全部用來藝術創作,他經常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現在著重用昆蟲進行實驗創作,與陶瓷原有的元素融合在一起進行創新。”劉品三之女劉曉玉告訴記者,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她越來越認識到,傳承陶瓷藝術不能拘于古,而是要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超越它,生活在這個時代,就要創作出符合這個時代的作品。
近年來,吉安縣大力推進吉州窯保護與開發,大力培樹優秀地域文化,推動吉州窯文化產業復興,當地正逐漸形成大師工作室示范引領、特色工坊集群集聚、相關產業鏈不斷完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