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 江蘇張家港 215600)
高中階段,絕大多數學生不喜歡體育課但卻喜歡體育活動。為什么學生對體育活動很喜歡,而對體育課很反感呢?為什么那么多學生畢業后就不再鍛煉了?究其原因,體育教學目標定位高,教學內容陳舊,只注重教法,忽視學法,體育教師教學水平不高,教學態度欠佳,種種問題很值得教師去探討、研究與改革。學生對體育的“厭惡”并非對運動本身的反感,而是與心理有關,由于心理的需要不能滿足,自然產生消極抵觸情緒。通過與高中女生座談了解到95%的同學都不喜歡耐久跑,本文是為探討如何提高高中女生對耐久跑的積極性而進行的教學實驗研究。
高中女生180人(實驗班90人,對照班90人),不包括生病和處于生理期的同學。
文獻資料法、訪詼法、數理統計法。
高中女子800m耐久跑教學手段,“心情指數”,運動成績的變化。
2.3.1 實驗內容與結構
“心情指數”分5個等級來測定(I、Ⅱ、Ⅲ、Ⅳ、V),表示厭惡,Ⅱ表示不喜歡,Ⅲ表示一般,Ⅳ表示喜歡,V表示非常喜歡。指數低表示興趣不高,沒有運動的欲望,甚至厭惡運動;指數高表示興趣很高,很喜歡運動帶來的感受。
實驗班與對照班課前對所教授的內容作一次“心情指數”反饋,1節課后再做一次“心情指數”反饋,對人數等級進行統計,通過課前、課后“心情指數”的對比來反映學生對體育課的滿意程度。所報的“心情指數”不應受外來因素的影響,需真實地表達出來。
2.3.2 實驗班的教學方法
準備活動多樣化,以“新”激發興趣,并且與主教材相吻合,設計8~10min熱身運動,如游戲、跳短繩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耐久跑教學采用的手段如下。
第一,初期耐久跑教學先不要安排競賽,學生可集體跑,也可3~5人結伴跑,互相鼓勵,消除單獨跑的寂寞。
第二,安排8~12min定時跑,不規定距離,學生量力而行,脈搏達到130~150次/min,身體微微出汗即可,使學生較輕松、愉快地進行運動。
第三,將音樂引入課堂,使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耐久跑,以調節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不同教材可播放不同節奏的樂曲。
第四,利用小場地進行練習。“折返跑”“螺旋形跑”“蛇形跑”“8”字跑循環練習,師生之間距離近,便于觀察學生的情緒、意志,便于及時鼓勵。
第五,利用競爭法進行練習。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競爭條件下的肌力活動,學生的意志力有明顯增強,在教學最后階段應向競賽過渡,以逐步接近或達到目標。“你追我趕”的場面和同伴的助威,使學生感受到強烈的情感體驗,可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
2.3.3 對照班的教學方法
采用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
耐久跑實驗共跟蹤進行了3年的跟蹤教學,本文只選用了一個學期的4次課。
實驗班第一次課課前,厭惡、不喜歡體育課的占到95.5%,而課后厭惡、不喜歡的降到13.3%。對照班課前,厭惡、不喜歡體育課的占到96%,課后厭惡、不喜歡的占48.9%實驗之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心情指數”無明顯差異,說明她們對耐久跑教材心情基本相同,而課后就有差異。隨著耐久跑課時數的增加,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心情指數”都在上升,但是對于同一教材,采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組織形式其效果則不同。實驗班的“心情指數”要高于對照班,實驗班4次課前喜歡的程度分別為0%、0%、6.66%、8.88%,4次課后喜歡的程度分別為53.3%、55.53%、67.75%、71.09%,對照班4次課前喜歡的程度分別為0%、0%、0%、0%,4次課后喜歡的程度分別為15.54%、28.87%、37.77%、39.98%。隨著課次的增加,實驗班的課前“心情指數”是隨著課次的增多,也是呈上升趨勢。
實驗表明,學生從主觀上改變了學習態度,對耐久跑的畏懼感也逐漸消失,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去學習,既鍛煉了身體,又愉悅了身心。然而對照班的學生,雖然也進行了耐久跑的練習,考核后成績也都及格了,但學生參與鍛煉是被動的、消極的、無奈的,這樣勢必影響學生的身健康。對照班采取的教學方法存在許多弊端,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從表1可看出,對高中女子800m跑實驗教學后,與對照班相比,實驗班學生不僅從“心情指數提高,同時800m跑的達標成績也有顯著提高(P<0.01)。
正如表1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出,對照班采用傳統三段式教學模式存在許多弊端。傳統三段式的體育教學是從老師宣布課的任務開始,以隊列練習作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方法,之后是準備活動,從而進入教學部分,整節課都是由老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長期下去,教師厭教,學生厭學,學生主體參與欲望無法實現,個性得不到發展,最終導致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
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使學生真正地在身、心上得到健康發展,我們的目標應該如下。
將現行的三段式教學應改造成為融“解決問題”“學習技能”和“情感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提出了在體育教學中體會“懂、會、樂”的標準,應該說“懂、會、樂”是體育教學中體會客觀存在的要素,也是學生學習體育的直接動機和要求所在,更是培養能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人所追求的教學目標。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單純的“技術教學”或“體質教學”向全面育人轉變,促進心理發展的教學思想轉變,充分發揮教材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術、技能和提高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挖掘教材增強體質、培養心理素質和進行思想教育方面的潛在功能,以不斷提高體育課的綜合效益。

表1 高中女子800m跑實驗班與對照班成績比較
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并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不僅要給予更多的語言鼓勵,而且會用微笑、注視、點頭、肯定的手勢及關懷性接觸等非語言方式進行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愉悅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只有在這種情景交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可能在課堂上煥發出生命力,使課堂成為學生愉快學習的場所,情感上自然得到滿足,“心情指數”才會居高不下。
(1)對于同一教材,采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組織形式,其效果也不同,實驗班的“心情指數”高于對照班。
(2)實驗班課前“心情指數”隨著課次的增加,呈上升趨勢。
(3)對高中女子800m跑實驗教學后,與對照班相比,“心情指數”和800m跑達標成績均有提高,并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
(4)在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的同時,要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不斷革新,使學生真正在心理上、生理上得到健康的發展。
(5)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豐富教師專業基礎理論和交叉學科的知識水平,以保持知識、技術結構的合理性、適應性和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