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架架
拓展思維,創新發展
在經歷農業文明、參與工業文明之后,一代服裝人正進入數字文明。如何預判現在的發展環境?如何前瞻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找到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路徑?諸多問題或許都可以在本屆服裝大會的高端論壇中窺知一二。
與其他產業不同,服裝產業最大的亮點是文化性和時尚性。當代知名古典詩詞創作人、新古典詞人李易帶來了題為“中國傳統古典詩意美學與當代時尚文化的融合與創新”的主題分享,用他在古詩詞方面30多年的造詣和專業知識與時尚界的中堅力量進行了一次思想碰撞,探討中國古典美學的創新性傳承,發掘古詩詞文化與服裝行業和時尚行業可以產生的新交匯點。
“很多所謂的藝術和文化,都比較虛,可能在很多人看來不食人間煙火。但我覺得,飄在天上的藝術和文化,如果落下來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產生關系,那就是時尚。”李易表示,自己的主業是中國古典詩詞創作,以及與此相延展的相關藝術領域的創新性作品。
而在這一年時間,原創古詩詞這部分工作內容已經與其他很多不同行業發生了化學反應,在音樂、舞蹈、雕塑、展覽、裝置藝術、繪畫以及詩意空間營造等領域進行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嘗試。
在與服裝行業的結合方面,李易與法國品牌浪凡有過一次跨界合作。在浪凡被復星集團收購后,李易填了一首《蝶戀花》,這首詞已經被譜曲并由專業歌手進行錄制,用純中國化的唯美語言,與一個曾經的法國品牌、現在的中國品牌進行了嘗試性的結合。
關于其他可與服裝行業合作的方向,李易提出,首先是古典唯美和詩意的秀場,其次是時尚零售店詩意空間的營造,再次是國風的高定時裝設計。還有包括家居用品和辦公用品在內的高端生活美學產品的定制,比如用“長相思”“人如玉”等中國風的詞語為不同系列的產品命名。在櫥窗設計方面,我國目前的時尚街區櫥窗和歐洲國家的櫥窗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李易認為,時尚并不等同于西方文化,能否在自有文化中尋找到力量,把中國古典美學與之進行結合,做出真正深入人心的產品才是關鍵。
無論做時尚還是做產品,最后的目的都是直面消費者。潤米咨詢創始人、互聯網轉型專家劉潤帶來主題為“零售變革的邏輯與機遇”的主題分享,探討對零售機遇的理解和新零售的邏輯。
“2012年電商飛速發展,但占比80%的線下生意依然是消費品零售額的主體。2016年,很多互聯網人意識到互聯網并不代表一切,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仍是線下生意為主。于是互聯網巨頭紛紛回到線下,這一大邏輯稱之為新零售。”劉潤認為,新零售并非指互聯網比線下發達,也不意味著未來線下可以反哺線上,線上與線下的流量趨于一致,是新零售研究的話題。
他用“場、人、貨”來進一步解釋新零售。“場”是零售的本質,將“貨”與“人”連接在一起,相當于“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這三種“流”組合構成一切零售的業態,如今互聯網和線下在新零售上的變價就是三種“流”的效率的改變。在“場”這個領域中,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各有優缺點,新零售要考慮的是如何結合它們的優勢。

“人”則是指“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線下零售店較為擅長“轉化率”與“客單價”這兩方面,超市的設計、貨架的高低等線下零售店的一切手段都在如何提高轉化率和客單價的問題上。但互聯網時代下,“流量”極度分散,且難以在無數地方同時經營;“復購率”的提升手段也從傳統的品牌廣告形式變為將目標用戶轉化為重復用戶的形式。
“貨”則指產品,即企業品牌商。人們談論的零售,指的是面對消費者的零散銷售,但零售在中國的語境里面對應“批發”,批發則是相對的大宗貿易,即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生意,而零售是對消費端的貿易,想要提高零售的效率,更考驗商品的供應鏈。
由于傳統供應鏈的銷售效率較低,因此互聯網的出現猶如“勢如破竹”,比如現在互聯網非常流行的商業營銷方式——直播。直播的核心價值在于轉化率,劉潤表示,這對服裝業的直播帶來非常大的挑戰,但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機會,服裝未來的生產邏輯甚至可能被直播所影響。
服裝行業面臨的變革是一場科技的變革,會要求從業人員去理解商業本質的邏輯,不斷提高商業的效率。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除了已經發掘的經驗,未來還會出現新的東西。劉潤認為,新零售是一種是更高效率的形式,從服裝企業回到商業的本質。
在新文化、新零售之后,在現代互聯網下需要的則是靠工廠、靠機器的新基建。互聯網新經濟新銳經濟學家尉遲堅帶來題為“新基建——數字經濟于價值魔方”的分享,探討未來十年中國服裝和互聯網的“潮頭”在哪里。
尉遲堅認為,從宏觀上看,經濟產業的價值觀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無論是國家經濟還是經營一個產業,思想跟方法都發生了改變。
如今,互聯網時代最大的變化是在強調,未來需要從消費者角度,通過分析他們的需求和喜好,認真思考產業該如何提供有效的產品供給與設計,這將是一個思想上的變化。
未來是以大家為核心,以人和消費者為核心,是對所有做傳統產業的傳統企業家最大的一次思想上的挑戰。這種互聯網帶來的新生產關系,帶來產業游戲規則的變革,帶來所謂的新經濟、新業態。
“互聯網是其實是一種‘新文化運動’,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尉遲堅分析表示,這種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種文化,曾經被大眾使用的傳統方式逐漸被替代,一旦大眾都認為新出現的一種文化更有優勢,那么,僅僅在傳統文化上運行的企業就難以有未來。
而在進行“新文化運動”的企業,可能在未來成為新的引領者,在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引領中國服裝產業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