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莊公子

“以貌取人”是很多人都討厭的事情,但有時候又避免不了。
沒想到孔子老先生當年對于自己的學生也以貌取人過。
孔子有許許多多的弟子,其中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一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宰予無仁無德,又十分地懶惰;他白天讀書不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名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39歲。子羽的體態和樣貌十分地丑陋,想要侍奉孔子??鬃娱_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會見公卿大夫。后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孔子雖是“至圣先師”,但也和常人一樣,僅僅憑借別人的言辭和外貌就判斷一個人的品質能力。但孔子善于反思,明白以貌取人是不可取的,并教導自己的學生。
三國時期,張松因為長得丑,而不被曹操待見,曹操以貌取人,致使劉備占據西川:曹操以貌取人,慢待了張松,失去了唾手可得益州的大好良機。張松被劉備待為上賓,一感動獻出《西蜀地形圖》,回西蜀作內應迎劉備進川。曹操的以貌取人導致戰略上的重大失敗。
不要以貌取人,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所認識的人以后會是什么樣子。雖然大家都愛好美麗的外表,但若是僅僅以貌取人的話,我們可能會錯失更多。也許當年你曾經瞧不起的人,會混得比你還厲害;也許當年你巴結奉承的人,如今相見卻要避而遠之。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觀察人的方法:分析其動機,觀察其行動,了解其態度。我們在觀察別人的同時,也要用這三條原則來約束自己。
要了解一個人就要觀察他的言行,調查他的為人,長時間地相處了解他的內心。不僅僅要看他說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對于與他人相處,也要注意,盡量不要以貌取人。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時間也是檢驗的標準。有些人抱著壞心思來到你身邊,多加提防,時間長了,自己就露出馬腳了。有些朋友如酒,時間越長反而越香醇。也許你不曾想到,那個你曾經忽視的不在意的朋友,也許會在你需要的時刻伸出援手。
有些人淺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
希望我們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做到“察其言觀其色”。